01

真正的投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利他人寻找。

02

你如何能够选择周边的环境和信息输入渠道,改进自己的日常习惯,这样可以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的潜在指数增长机会?

03

在有没有特立独行的正确的勇气和意愿隔断各种低效甚至有伤害性的信息流,接受这种不安全感。

04

回顾重复的东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好的智慧、好的东西,说不定我看过,但是没有内化到行为和决策中,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们不需要贪婪信息,好的智慧一定要反复地咀嚼。

05

寻找真正稀缺的事物,1%的事物、高水平的事物,不要寻找大热门。

06

你已经知道学习永无止境。但大多数人“私下学习”,只是潜水。他们只消费内容,不创造任何东西。这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任何进入顶尖行列。你要做的事养成创造学习副产品的习惯。

福利:

过去50年全世界最著名、最有影响力、被证实最多的预测的未来学家有哪些?Alvin Toffler Ray Kurzweil John Naisbitt 无论是GPT4o还是Claude的回答,这三个人都共同在列。

上一个流量时代2014-2023

4g牌照发放

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颁发“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

正式商用为 2014 年下半年。

2015年 2 月 27 日工信部向电信以及联通颁发 FDD-LTE 牌照。

2018 年 4 月 3 日,工信部向移动颁发 FDD-LTE 牌照,中国 4G 网络商用相对其他国家晚约 3年时间。

4g基站

中国移动2015年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网络质量优秀的4G网络。4G 基站总量约110万个,实现了乡镇以上的连续覆盖,农村 数据热点的有效覆盖,基本实现了高铁、地铁、重点景 区的全面覆盖,覆盖人口超过12亿,城市道路平均下载 速率超过37Mbps。【2015年中国移动财报】

4g手机渗透

在 2014 年正式商用后,4G 手机市场份额从 2014 年一季度的 7.4%快速增长。
到 2015 年一季度末,4G 手机渗透率已经达到80%,3G手机同时期市场份额急速下跌至6.6%。渗透率从0%-80%仅仅花费 15 个月。
2017 年 1 月,国内 4G 手机渗透率为 96%,由 80%-96%花费 22 个月。

收入

2015年中国移动4G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4G客户DOU(每个客户月均流量消费额)达748MB,移动数据流 量较上年增长143.7%,手机上网客户DOU较上年增长 118.5%,无线上网收入较上年增长30.5%,为人民币 2,009亿元。数据业务收入规模首次超过语音业务,占通信服务收入比达到52.0%。【2015年中国移动财报】

(已经变天,最大通信运营提供商的收入端发生了根本变化。)

4G客户快速 增长,全年净增2.22亿户,4G客户总数超过3.12亿户【2015年中国移动财报】

二级助推剂—5个G的重力加速

2019年10月31日,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正式公布5G套餐。
2020年12月,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70万个,终端连接数超过1.8亿,5G手机累计出货量超过1亿部。
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8.05亿户。

(最大作用的是其实是4g的普及和渗透,5g只是体验更好了,而4g真的带来全新的体验。)

抖音的出现

2014年10月musical.ly正式上线,这种fashion的音乐短视频产品在西方引爆。

2015年7月7日musical.ly在美国登顶AppStore榜首

2016年9月,抖音版本1.0.0上线。

2017年3月岳云鹏转发抖音视频被视为抖音“曝光”第一声枪响。

在上线17个月之后,抖音DAU突破1亿。

在2016年抖音发布的时候,在2015年已经有足够的基站、4g手机渗透支撑它的并行、爆发。回头去看2015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因为基础已经到位,新的流动性需求需要诞生了。

流量

2015年到2018年,中国移动DOU(人均月流量消费量)从347M提升至3686M,增长超过10倍。

AI Token时代

谷歌在2023年每天处理请求35亿次,全球10个人中有几乎有9个人使用谷歌搜索访问互联网。信息检索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且需要无门槛访问。

AI的成本是一个硬伤,search的文字功能虽然免费,但最好的大模型的基础summary-read都不免费,且不说写代码、文生成图、视频等不免费,整体来说AI智能的summary-read就这一项普及化离10亿、20亿人的免费还差很远很远。

Image

没有信息检索的免费,怎么有互联网?summary-read是信息爆炸后的自然演进,也会遵循免费使用。

AI 带来的体验也会是全新的,和当初的information在anytime、anywhere、anydevice的激活一样。AI开启intelligence在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对话。

上个10年在用流量计算,接下来的10年,按AI 的token计算。

Image

而这一场AI的“4G时刻”是什么?不过肉眼可知的是限制AI的是算力,算力又来自于芯片、能源。

Image

Image

1
参考:

1.“虎口夺食”全球下载量突破20亿次,抖音一路狂奔的“发家史” https://www.cyzone.cn/article/580079.html

*2.*分析| 抖音“称霸”互联网,“重估”短视频正当时 https://news.hexun.com/2021-08-27/204255188.html

3. 从 3G、4G 商用时间与终端渗透率看 5G 进展——电子行业周报(20181117)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1811191247899771_1.pdf

4. 工业和信息化部解读4G牌照发放 https://wap.miit.gov.cn/zwgk/zcjd/art/2020/art_9199f2223ad54b43aefa2d7c3467fde0.html

5. 中国全面进入4G时代 https://www.cac.gov.cn/2015-02/28/c_1114461752.htm

6. 从时间轴说起,分析抖音发展的3个阶段 https://www.woshipm.com/evaluating/994454.html

7.中国到底有多少基站,每年消耗多少流量? https://36kr.com/p/1725207658497

8. 三大运营商2015年日赚3.8亿 合计共赚约1391亿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24/c_128828796.htm

9. *Nvidia Shipped 3.76 Million Data-center GPUs in 2023, According to Study https://www.hpcwire.com/2024/06/10/nvidia-shipped-3-76-million-data-center-gpus-in-2023-according-to-study/*

10. **我国5G基站总数超337万个(新数据 新看点)**5G移动电话用户达8.05亿户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2/18***/nw.D110000renmrb_20240218_8-01.htm

11. 30+ Google Search Engine Statistics & Trends [2024 Update] https://www.websiterating.com/blog/research/google-search-engine-statistics/

12. 开通基站超70万个,这个“G”给你我带来什么——5G商用一年盘点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2/16/content_5569769.htm

13. 贫穷限制AI想象?| 硅谷徐老师对话英伟达、DeepMind专家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dea6f74e968615a5202dd8

01

  隔一段时间的硬拉可以帮助睡眠,但硬拉的时候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可以慢慢上重量。



02

  以新注册的推算起,入圈刚好这个月两年,回顾细数了一下自己的行为

  线下参加过很多社区活动

  囤过大饼

  丢过大饼(打新丢了一点点)

  半夜熬过很晚

   一天看过二十次行情

  做过空投

  录制过空投教程

  亏过钱

  推特上学习分析过其他人的事件思路

  打新赚过钱

  试过合约

  知识库建立

  做过文章翻译

  …

  …

  除此之外,结构性的东西其实没有,投资的框架还没有,如何赚钱的思路根本不清晰。炒币上脑似得,没有实事求是,输出的东西还是太少(没有坚持输出)。坚定可执行的地方没有,还在混沌期。时间24个月,大饼的熊市就这么过去了,大饼的牛市就这么来了,我却没有重仓抓住,白白浪费。

  还是自己太贪了,还是自己没有全面的信息基础设施,没有深入理解这个行业的牛市转化是什么,也没有深入稀缺的本质,没有深入理解金融世界的周期是什么,没有向最优秀的人学习,老想着自己能搞点什么出来,殊不知顺势而为。

​   普通人在牛市容易亏钱,这句话反而不假,非常痛的领悟。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挣哪部分的钱,反而可能像无头苍蝇,割肉、拿不住、手痒,都会轮番上演各种情绪在人身上。殊不知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殊不知最终是控制自己。这也算是长见识了,长了底向下的见识。

​   即使是往回头看十年,我也很失败,无数的精力被分散浪费,时间才是最奢侈的事物。

​   (有一个亲身的例子,2010年刚开始上高中的时候,当我所在的一个偏僻的县城班上都知道iPhone、安卓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选择义无反顾地加入移动互联网?没有跟上范式转移?即使后来上大学,我还自诩想做互联网。为什么还没加入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为什么我那时候不知道大饼?值得深思自己的信息狭隘。我想这个前十年的问题,会一直警示我自己。)

   今年在网络世界,遇到Nat Friedman(曾经是 GitHub 的 CEO,现在是一名风险投资家)他说的 “一周是一年的2%”,恍然大悟,认真对待每一周啊。

​   遇到Patrick Collison 他说

   1.没有人会教你如何思考。你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2.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历史,早期的人对未来的设想有时比现实的结果更好,从中能获得更多想象力。(再提Ray ·Kurzweil和John Naisbitt两人)

   3.找到你感兴趣的领域中的优秀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网友也可以。

   4.不光要说,也要写—-因为演讲是一次性的,听众越多越无趣,而且随着传播变得更加不严谨;但写作可以穿越时间、重复阅读、不断更新,并且更加完整、更加清晰、更加严谨

   5.你不应该跟随你欣赏的人,而是跟随他们欣赏的人。所以我试着搞明白我欣赏的人是怎么成为他们现在这样的?他们的上游是什么?

   脑子里错误的观念和不自知、不自觉的有毒东西太多,要去消除不容易,它们简直侵入血液、骨髓。

   我现在能找到的两点办法就是,一:不断去重读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写的东西,我也在重新验证,他们的预测是生效还是当时误导他人。如果趋势还在,我大概率还能多读他们的思考,跟随他们现在的思考。二:除了强制输出,重读、重联自己写的东西,不用一味地追求最新的东西,新东西的出现是没有止境的、高频的。人的精力和时间又是有限的,跟不上这种频率。去看三个月、一年前的事情,因为历史是有限的事实,未来是随机的事物。



03

   在二十岁里的第二个5年,第二次给自己创造了窘迫,上一次还是2019年在澳洲打工度假。现在穷迫到下个月房租刚在两个小时前续上,但还all in面对10岁写的笔记——创造价值的东西。

   有人在大街上吆喝挣钱,有人在数字世界起早贪黑、争分夺秒挣钱,世界已然如此丰富,我的机会很多,这个机会是:群体发病,我必须在现实和理性之间选择理性、勇敢。


   未来我要向王川学习,他是这几年对我影响最大的看不见的人,改变了我的行为、思考、世界观。应该说在我过往的成长经历中,从来没有追星、崇拜、仰慕人这类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这是我个人身上的可悲,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现在认为这种力量巨大,不一样适合别人,但适用于我。)



   约瑟夫 坎贝尔说每个人在每一个人生阶段应该有一个心中的神,来指引自己,这种力量是巨大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王川是我心中的神,而是从他的文字,我找到契合我自身的智慧,我愿意去挥舞的“剑”,指导苍白的自己,这就是我想说的。



04

   夜啊,谁也无法拒绝这样的夜晚,人文和科技的交汇。

OpenAI

范式转移

范式,可以理解为⼀类抽象模型。范式转移,就是抽象模型的⼤变迁。

(存疑,抽象模型是什么?)

1️⃣

  “范式”是英文 paradigm 的翻译,也许翻成“思维框架”更好理解。人世间范式不同者的鸡同鸭讲是常态,多数人只理解一两种幼年时被教条化灌输的范式,两个范式不同的人吵翻天完全是浪费时间,包容解读不同的范式可能挖掘出巨大机会.


  遇到新技术带来的 paradigm shift ( 范式/思维模式转移)时,为什么很多个人和公司,无法迅速改变,跟上形势?即使真的想下决心去改变,为什么最后还是白忙一场,两手空空?


  (值得深思,是不是信息狭隘?有一个亲身的例子,2011高中的时候,当身边人都知道iPhone、安卓的时候,我们和身边所有人为什么没有选择义无反顾加入?没有跟上?)


2️⃣

  即使是货真价实的范式转移,在早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技术缺陷,让普通的观察者不屑一顾.

  1992 年在互联网的牛屎铺 (Newsgroup) 里下载一个几十 KB 的美女图有时也要几分钟,还有各种转码指令的复杂操作,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搞定。但是 95年浏览器开始慢慢普及, 网速提高后,成人杂志和影视行业首当其冲受到打击.

  2007年 iphone 出来的时候,大多数人是不太看好的。价格太贵,屏幕太小,没有键盘,没有什么特别必不可少的应用,总之是除了果粉以外大部分吃瓜群众是完全无动于衷的。这个要到 2010年以后才慢慢的量变发生质变.


  (对应今天,区块链技术的crypto开始质变了。钱包难用吗?私钥难记吗?AI还在不理解你,胡编乱造是吗?)


3️⃣

 范式转移, 往往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因为整个时间空间内的玩家,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全都彻底变了。但大部分人思考的惯性,是拿以前的模式去套用,因而始终不得要领.

  微软坐大之前,IBM 没有意识到商业价值早已迁移到软件应用层,而轻易放弃了软件平台的话语权.


  (回头想想这是比特驱动的信息平台,极其低成本的就能接触,凡是能极低成本完成某些流程的事物都值得想想为什么,AI还没有完成低成本的获取这一要素,智能摩尔定律继续会发挥作用。智能合约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件极其成本优化流程金融价值传递这件事。)


4️⃣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是事先计划预测好的,而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有方法论指导更好,有时就是靠运气。 Evolution is smarter than you. 生物进化的结果比人更聪明.

  亚马逊一个原来卖书的公司,从自身建网站的需求中发现了云计算的重要性,反而超越 IT 公司,搞出一个千亿市值的新业务.


  (确实,个体要保持尊重,并且明白范式转移这件事,我相信市场充分留给一些耐心者进入的窗口。重要的是你可千万不要不愿意update啊)


5️⃣

  作为旁观的投资者,要真正理解这些变化,里面复杂矛盾的逻辑, 需要主动的补充很多新知识,实际体会应用场景,多个角度反复观察. 这需要花功夫,没有捷径,但这是正道. 走通后,长期看是事半功倍,甚至一本万利.

  为什么?因为你看到了大多数人在传统思维框架 (范式)内没有看到,无法理解的东西.


6️⃣

  阻碍人客观认识新事物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媒体的本能的负面偏见. 为吸引眼球,媒体选择性报道负面消息的篇幅远远大于正面报道,对新生事物尤其如此.

  iphone 出来后,媒体开始是嘲笑果粉脑残,然后是攻击手机信号不好,继而又渲染因为iphone 带来的抢劫/谋财害命的孤立事件.

  每次特斯拉着火,出车祸,特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心,而没有客观的和别的汽车的事故率进行横向比较.

  人们诅咒共享单车的各种问题时,却没注意共享单车正在改变都市人的出行习惯,减少汽油消费,甚至影响房地产价格.

  负面消息的长期轰炸,使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去真正钻进去,研究新事物背后的整套逻辑.


  (这就说到了,如果媒体、自媒体不给大部分人洗脑、负面偏见的传播,怎么给独立思考的价值投资者机会呢。所以你不想被洗脑,那就经常反复问问自己,是不是辜负了高水平事物?是不是跟踪追逐最优秀的信息源?是是不是经常给自己信息消毒?唯有如此,才能减少伤害。)


7️⃣

  虚幻的自尊心,也是影响人们正确应对“范式转移”的一大障碍。被你一直不看好的某个新技术,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继续蓬勃生长。以前你看不上的猥琐小弟,突然发了,要超过你了。这时候,人的本能反应,是贬损,否定和拒绝面对现实,让自己脆弱的内心保持自欺自洽的状态,而白白错过有可能赶上趋势的大好机会.


  (人性的本能、弱点啊,和脑子里的错误观念、偏见一样,难以刮掉。)



插曲:一个王川的教训,和苹果的故事。


8️⃣

  通常一个新的范式 paradigm 出现,要全面理解其内涵和潜力,需要深刻理解它后面的五个,十个,甚至更多的相关的概念。这是要花时间,花功夫的


  比如苹果替代超越 iphone, nokia.要认同这个范式需要理解这么几个东西:

   第一,iphone 是一个可以开发很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应用的软件平台
  第二,没有键盘也没有关系,用户很快就会适应
  第三,六百多美元的价格,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么多有用的功能,用户很快会认识到,和普通功能机相比,物超所值。
  第四,竞争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只是东施效颦的做些表面文章,像 blackberry 一直坚持自己的以 email 为核心的定位,而没有理解游戏规则变了。所以实际上很难真正抵挡新的范式. 等等.


  (这样的一个范式,可以因为它一生万物,今天我看到了什么

​   第一:AI可以生成更多的智能对象,并且引入到所有已经被数字化的角落。

​   第二:贵,付费?ChatGPT已经免费了,未来更多更好的token会被免费生成。

​   第三:写prompt麻烦,文字语言水平不够?未来AI可以懂你所懂。

​ 第四:没有持续收入,人们失望了?那人们还能回去信息爆炸的漩涡中吗?

​   )

9️⃣

  如何判断某个新技术是真正的,还是假的范式转移?一个可以考虑的标准,可能是终端用户的绝对数目,和增长速度。


  如果一个你原来不看好不理解的产品,出乎你的意料,迅速获得了超越一百万的付费用户 (或者数亿美元以上的营收),并且还在迅速增长,那么就应当考虑花点时间去研究了. (如果是免费的产品,相对的阈值要高一些.) 如果付费用户超过一千万,那就量变发生质变,不能继续保持鸵鸟政策,视而不见了.


(crypto中有吗?uniswap的前端用户付费也是一个例子,超过6000万美元,用户离一千万还差点。AI已经存在了)


🔟

当趋势已定,确认某个公司是处于一个范式转移的领先地位时,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嫌贵。他们的估值逻辑还是深深的定格在旧的范式之中。每当我听到有人说,“等腾讯// 跌下来时我就买一点”,我就知道,他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了。


 (必须敏感这样的一个转折点的到来,识别到没有偏见,参考上一条标准,如何判断范式转移。不是转折点,只能用先移动部分的过程导向。)


1️⃣1️⃣

 范式转移中胜出的公司,往往是其组织架构,公司文化,员工技能和商业模式等等最能适应新的范式下的生态环境的全新的公司.


 (OpenAI完全符合,某些协议的DAO完全符合,我靠时刻。)


1️⃣2️⃣

如果这个你不看好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超越你的预期,那么有可能你对真相的理解不准确,你的思维框架有局限,就要花时间认真钻进去研究了.

范式转移时, 投资者要跟上形势,修正思维框架,需要补充很多知识,越过很高的壁垒.

先投入极少量的资金,是移动屁股的第一步。步子不能太大,否则会扯着蛋.

没有投入资金之前,你的大脑会坚决拒绝接受,超越你的舒适区的任何论点和证据.

当利益一致时,你的大脑对于有利的证据就会更为开放.

这个 投入资金 => 学习研究 => 加大投入 => 更深入研究 的过程需要下很大功夫,但没有捷径。想不花时间学习就达到理解深度,想依靠别人给你的简单结论的投资者,注定无法走远


1️⃣3️⃣

真正的范式转移,来自那些常常超越你的固有思维框架,给你意外惊喜的公司。你不断发现,原来一个事情还可以这样做,原来还有这样的商业应用,等等。而这些东西,不深入钻研,根本无法理解.

直到有一天,当你的屁股移动得足够远,当你研究得足够深,你终于有信心,飞身一跃,重仓入场.

要始终警惕投资标的可能是个庞式骗局. 预防这个问题,只有全面深入的学习。投资案例见得越多,就有更多东西可以横向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庞氏骗局在放大镜下的仔细比较后,是不难被识破的.

要定期花时间,听听那些比你在细节上懂得更多的人的分析,这将帮助你进一步认清事实真相,并且微调屁股的位置.

认知的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但脑袋的灵活需要屁股的灵活。 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准备随时移动屁股,去迎接下一个范式转移.


1️⃣4️⃣

大部分人早期成长历程,决定了其思维框架和定式,这相对于其早期成长环境是接近全局最优解. 但相对于新的巨变的环境, 可能往往格格不入.

要想获得新的全局最优解,就必须抛弃很多深入大脑的定式,强迫自己承受对于“次优解”的探索.

但大部分成人,已经没有能力,承受暂时的后退,换取新的“退火重生”。他们和冷冰冰而脆弱易断的金属,并没太大区别.

无法重新“退火重生”的障碍有三:

一是思维框架里,根本不相信新环境下别的状态空间内存在好得多的全局最优解。

二是无法承受暂时的,看似后退的变化,和周围人的社会压力,放不下面子。

三是情愿偏爱确定的短期蝇头小利,也不愿接受短期不确定但长期有可观概率的超高回报.

人们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将是日益丰富的思维框架/观察角度/可探索的状态空间,和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缺乏想象力的直觉本能冲动之间的矛盾.


1️⃣5️⃣

拙劣的⼈⽣规划者,不经深度思考随便学了个专业找了个⼯作,⾯对新浮现的经济技术版图时,要被迫推倒再来,再学新的技能和⼆⼗多岁的⼤学毕业⽣在⼀个起跑线上竞争。


(上条可以回答,人生如何解?发现自己如此匮乏,这是一个疑问,也是关于人生勇气的提问。)



思维模型

1/ 有三件事,按照重要性的排序是: 思维模型 ,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思维模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底层思维模型都是错误的或者狭隘的,那么你上面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都可能失去意义。

6/ 上学的一个思维模型是: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单个大学所能提供的资源现在远不如另外一个增长极快/完全开放/无需考试认证/大部分资源免费的大学:“互联网”, 而且二者的差距正在拉大。大学的一个副作用是,年轻人会把自己个人的身份理念认同和所就读的大学的圈子绑住一起,对大学外的不同圈子和不同思维模型产生本能的排他情绪。对于一个真正内心有极强驱动力的人,对于一个自己可以建立开拓自己圈子的人,大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名校不一定是个值得拼搏争取的对象。


11/ 人们情愿参加旧思维模型内的确定的,实际利益不大而竞争激烈难度极大的战斗 (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好不断强化暗示这个东西值得争抢),也不愿追逐新思维模型里的不确定的,但实际利益可能极大而竞争者寥寥难度不大的孤独游戏。”


12/ 同样一件事,在不同思维模型之间的转换,需要新的底层基础设施的完备。 底层基础设施的完备,需要时间,会有波折和反复。当改变在底层悄悄发生时,被旧思维模型洗脑的大多数观察者往往会忽略其存在。


13/ 电动马达技术 1880 年左右就出现了。和蒸汽机相比,它能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以安装多个小马达,各自驱动单个机器。 这些马达也可以单独控制开和关。这个技术显然比当时的驱动工厂的笨重的蒸汽机要先进多了。但在 1900年的时候,美国的工厂只有 5% 是电力驱动。 很多建造工厂的创业者在做了各种可行性分析之后,还是选择老的蒸汽机驱动模式。**美国的工厂,花了四十年的时间,才从蒸汽机转型到电动马达。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因为新技术,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工厂架构的设计。重新建造设计,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一开始该如何建造,并不十分清楚。**电工不懂建筑,工厂的建筑师也不是电工。所以花了整整四十年才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来建造电力驱动的工厂。


“15/ 八十年代当电脑开始在办公室普及时,主要应用在于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和数据库软件,但是经济数据上似乎没有显示明显的效率提高。 当时所谓的“著名经济增长的思想家” Robert Solow 曾说: “你可以在所有地方看到电脑时代的来临,除了生产效率的统计数据”。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有多个原因:第一,电脑最初的应用如文字处理,一开始并不直接影响产出的效率。第二,金融和保险业大量使用电脑,但是其对产出效率的定义方式,并没有能够真正反映出电脑在方便和快捷上的影响。第三,新的电脑系统和旧的纸媒系统同时运营并存的时候,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去管理协调。第四, 从购买安装调试软硬件系统,到真正经济效益的体现,有长时间的迟滞。 也有很多项目因为当时技术水平限制,无法成功运营,被迫夭折。”


(新系统的全方位更换需要代价切换,不仅仅是人们的思维模型跟不上,而是实实在在的决心、机会成本。电动马达技术是这样一个案例。另外一个案例,电脑进入办公室,人们也看不到比特驱动原子的思维模型。今天是自动驾驶,是智能合约,是AI。)


新技术产业链一旦慢慢打通,越过一个临界点后,会突然爆发蓬勃生机,会实现一些旧模式下无法想象的事情。而老技术的产业链则因此会开始迅速崩溃。作为一个投资者,在此时应当对新模式里的有垄断优势的领先者不断加仓。作为一个新入行的从业者,新技术产业的爆发期产生的红利,容易产生把大环境和个人智商混为一谈的飘飘然的幻觉。


不总结思维模型和其变迁的规律,市场参与者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成为一种下意识的盲目本能。这种本能,会因外界噪音持续制造的巨大焦虑,而自我强化,让人们不断奔波在一个又一个非理性竞争中。

适应性/随机梯度

世界是个巨大的 fitness landscape (适应度地形),我们本质都是在上面做各种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随机梯度下降) 计算的小爬虫而已。区别在于,有的爬虫接触数据多,维度高,计算效率高,因此长期的实质性进步更快。有的热锅上的爬虫,看上去很忙爬得很快,但只是在团团转,做无用功而已。

-意识到过去几年自己在不同领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进步,本质都是因为有闲暇时间,所以就可以东摸摸,西碰碰,摸索出来一些新的发现,有效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环境。

-让自己有很多闲暇时间,本质等于给自己去杠杆。整天忙得昏天黑地,本质等于满仓投机,这样就没有任何冗余,来应付未来注定要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

(个人的随机性)

把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概念再拓展一下:天天盯盘,把自己搞得很累,回报一般会更差,不如每天最多看盘十分钟(交易频率要更低);一天几个小时看手机,不如每天最多看三次,每次限20 分钟,要不眼睛,脖子,手臂,手腕都会酸疼,变成一个废人。

如果你以四年以上的时间长度反思过去的话,会发现一半以上的勤奋都是无脑的重复性自残式内卷,长期整体效果为负;而按照“随机梯度下降”的算法,只要定期随机接触舒适区以外的信息,不断冷静评估调整,即使短期可能还会有表面的倒退,长期迟早可以捕捉到爆发式的增长。而且工作量恒定,人不累。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坚持 sgd (随机梯度下降) 式的摸索,保持恒定工作量,活得足够长,可以足够接近任何宏大目标。 而过度拼命 FOMO 的人往往暴躁的陷在局部极值或者某个鞍点,出不来,早早累死了。

涛动周期论:经济周期决定人生财富命运

2016年: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重要经济周期理论开创者有两个,第一个是康德拉季耶夫,他提出的周期被称为“康波周期”,实际上它是全球经济运动的决定力量,也是在座各位人生财富规划的根本理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一句名言叫“人生发财靠康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财富积累一定不要以为是你多有本事,财富积累完全来源于经济周期运动的阶段给你带来的机会。”

(这就是我说的“势”这个词对我影响很大,其实但你看到一个“势”的时候,上升的“势”,你永远怀着希望,充满激情的奋斗,如果你看到的是下降的“势”,你根本无精打采,浑浑噩噩。人就是一个看预期的动物。即使你知道这个“势”其实现在没有发生,你看到的是未来,反射到现在的行为上了)

一个康波的运动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本次康波1982年开始回升,大家知道1975年到1982年是上一次康波的萧条阶段。如果了解世界经济史的人应该知道,全球滞胀,美国、英国做供给侧改革。所以就是,我看大家很兴高采烈地谈论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是全球进入萧条的标志,似乎没有必要兴高采烈的,这个实际上就是真的谈到供给侧改革,一定要进入萧条的。那么繁荣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4年,美国的信息技术泡沫就是康波繁荣的标志,当美国的信息技术泡沫破灭之后,后面经济又增长了七八年,所以2008年之前是世界经济在本次康波的黄金阶段。从2004年到2015年,这个应该是本次康波的衰退期,衰退期能看到的就是虽然经济增长不怎么样,但是我们还能够从资产价格中获得很大的收益,这个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

(我理解供给侧改革,意思是飞机切换动力引擎,注定要损失的。衰退期的前半部分,还能算可以,后半段的打击,那就是晴天霹雳了。)

“大家知道信息技术爆发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美国为主导国展开。当技术从主导国传导到中国,扩散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作为本轮康波中的追赶人,那么这个技术在中国还有什么前途可言?一个技术当它在追赶国的渗透程度达到了无孔不入的时候,一定到达了它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这个技术后面就是一个成熟并衰落的趋势。”

(边际效益递减,走向内卷,不外求了)

“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你对资产价格的投资有什么时间规律呢?一定是低点买进才有意义,这个时候买进房子没有什么意义。在一个人60年的人生主要阶段中,其中30年参与经济生活,30年中康波给予你的财富机会只有三次,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008年是第一次机会。第二次机会在2019年,最后一次在2030年附近,能够抓住一次,你就能够成为中产阶级,这就是人生发财靠康波的道理。”

(他相信的位置,比如2008、2019、2030年,其实是说这个的机会是极其低点的资产发财买入机会,并不代表所有中间世界不能领工资、不能涨工资的个人努力)

“人类社会任何的反转点的基本机制就是人的投机行为。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价格很便宜,不管将来怎么样,反正先买一些,这就是库存周期。”

“量价齐升就是炒商品、股票最好的阶段,之前的这波只属于聪明人。量价齐升后的才属于所有人,这就是库存周期的特征。但是前面这一波很少有人赚到,这还是库存周期的特征。”

(这就是我说的把握世界的两种关系之一,供需关系)

关于:

推特账户willwangtf 2023年开始的更新

声明:

只是作为学习之用途,不代表本人任何立场,这里也不代表Will Wang。

AI

生物人是GPT的API,GPT是构建了一个信息世界里做任何事情都比生物人强的万能“信息人”,所有应用层的构建主要围绕着如何用自然语言来调动出“信息人”能力潜力的“调动人”。 消费者会为两个人买单,一个是“信息人”,一个是“调动人” 从构建壁垒角度尝试分析:“信息人”把规模和网络效应这两个壁垒做了,留给应用层的是无形资产和转换成本的空间,“调动人”的无形资产是指打造一个超强“明星人”的能力,转换成本是指与用户构建共同回忆和个性化“知心人”的能力。

人类本身有邪恶的一面,然后期待 人类造的 AI 只有圣母的一面,只能证明人类还有虚伪的一面。

AI 不会替代你,活学活用 AI 的人会替代你;机器确实替代你,其实你也不甘做机器人;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工作,人工作不想只为了活着;有时候 100%比 0%更不自由

百模大战是不是也快要搞得像layer1/2一样给开发者撒grant了

关于AI创业,我最近最喜欢的idea是,gpt驱动的充气娃娃,甚至是主要服务于独居老年人,并且类似rewind来记录老年人临终前的记忆,去世后生成一个自传给儿女。

每一次AI的进步,就是一次对于个人隐私的重新定价的过程。

产品定义:把外面的投射进来,把里面的展示出去,骗过里面的人,骗过外面的人。骗过所有人,虚实结合。

目前 AI 领域的共识和非共识,基于上周智源大会现场。

共识:

  • AI 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大,一定会超过人类的能力。

  • AI 的风险很大,监管很重要,需要国际、国家、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共同努力。

  • AI 大模型未来的发展重点:更多模态 + 更先进的算法架构 + 更强大的算力+ 更好的Alignment

  • AGI 会在这代人有生之年内实现

  • 美国的这波 AI依然领先全球,其他国家里中国跟进的最紧,其次是欧洲,其他国家暂时不在讨论范围。

非共识:

  • Al 是一个新PaaS,还是一个新 Infrastructure,还是一个新入口,还是一个新物种?
  • AGI 什么时间实现?什么路线实现?三个路线(大模型 AI、Embodied AI、生命模拟 AI)哪个最终会胜出?
  • Al-native Application 最大的爆发在哪里?
  • Al 的发展是否太快,目前应该慢下来,还是应该继续加速?
  • Al的能力是否有上限?上限在哪里?
  • Al的目前发展预期,是过于热了,还是被远远低估了?
  • AI 是否会毁灭人类?

Key Take-away

-AGI 目前有三个技术路线:大数据大模型 Al (OpenAl 的GPT 为代表),强化学习驱动的Embodied AI (DeepMind 的 Alpha 为代表),有机生命体模拟的 AI(智源研究院的天演)。

目前是第一个路线最成功最接近 AGI,但是最终究竟鹿死谁手不好说。而且第一路线,也未必一定就要用 Transformer 架构。Yann Lecun、Geoffrey Hinton 等人都有各自的新架构。

  • LLM 路线中最难的是 RLHF,全球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开源的框架,中国so far 也没有一个团队完整做出来过。OpenAI 似乎隐藏了非常多 tricks.
  • Alignment 目前主要分为 scalable oversight 和 interpretability 两大类型,前者试图进行外部的AI 监管(训练一个AI 监管 GPT-4),后者试图理解AI 内部本身(训练GPT-4去理解 GPT-2)。
  • OpenAI 很关注 Safe AGI。有很多新的技术在探索。包括 Scalable oversight,Interpretability, Generalization. 比如Build一个AI 来监督 GPT-4,比如从可解释性出发build GPT4 来解释其他AI 的神经元。
  • OpenAI 有开源计划,会有一系列模型开源,GPT-5 在尝试做,但是没有可以透露的时间表

可能与直觉恰恰相反,AI的终局是改变生产关系,Crypto的终局是改变生产力。 从人剥削人,渐渐转化到,人剥削机器。这算是生产关系革命;美团外卖本质上还是人利用机器剥削人为主。等到哪一天彻底有机器人做饭和送饭的时候,人剥削机器的比例就足够大了。这时候生产关系就算变革了。 从信任中介,渐渐转化到,没有中介。这算是生产力革命;区块链的免信任追求本质上是通过代码定义的资产和机器驱动的交易,一起来让促成交易的边际成本降低。几百行代码和十几人团队的Uniswap可以完成累计1万多亿美金的交易,这是效率的体现。 他们共享类似的主要矛盾,即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实现智能或者是共识所需要的算力和能源成本之间的矛盾。

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思路不会给区块链基础设施带来真正的应用,这相当于用一个更贵的方式去求解一个已经用很便宜的方式解决掉的命题;的确应该向前看,由 AI 重新定义的应用,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制造出无数“机器人”,并且形成新的经济体系,我们称为“机器经济”,这些应用是否催生对于数字权利和基于代码的价值流通的需求,拭目以待。但绝不是 AI+区块链这么简单,就好比微信绝不是手机+短信(那是飞信)那样。

从当下 GAI 发展到未来可能的 AGI 时代,将极大颠覆人和机器以及互相之间的博弈关系,而这恰恰是加密区块链信徒们十几年来一直在利用和处理的核心命题。现有的加密和区块链方案本身不一定是新时代的答案,但一定会有如中本聪一样的开创者,对这个博弈命题尝试提出解法,因此,与其盯着加密区块链这个小圈子找解药,还不如放大视野去看未来。

过去十几年,加密/区块链行业,并不像 uber instagram/tiktok 这些应用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发展那么敏感;似乎更便捷的移动设备,更快的 5G 网络,更强的 GPU 算力,并没有使得区块链应用界面更友好,交易确认很快,共识计算更快,甚至几乎完全无关。因为这个领域的算力算法和网络结构,脱胎于完全相反或者不同的逻辑底层,本身就和主流互联网体系要区别开才有存在的意义,我称其主流金融系统之外的 plan B。 其意义在于,我认为是在早期数字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在人性最为露骨且与每个人都攸关的金融领域,创造了一个人与机器互相之间的博弈关系,并基于此构建了信任(或称共识,或称信仰),即所谓价值的来源。

只是因为区块链革命正好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和 pc 互联网时代的交汇点(2009 年),它并不为任何朝代而生,且移动互联网技术并未给金融博弈带来本质上逻辑颠覆,所以的确也不需要区块链行业做什么相应的动作。 区块链这个行业的所有的效率(全球稳定币交易综合成本仅为 0.02%) 来源于砍掉了信任中介,而之所以砍掉中介的同时人们愿意相信交易可信,是因为能够在人和机器之间形成有效博弈关系的技术方案。

显而易见,人和机器之间的博弈关系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将更为凸显,甚至颠覆性,因为由 AI 带来的价值增量将是更加高度数字原生和极度数据敏感的(digital native + data sensitive),人和机器之间的博弈关系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重要,至少关于 AI 中心化,数据,隐私,安全,欺诈的问题早已层出不穷。这个新的博弈关系(the new game relationship)将会是未来五到十年必须研究的课题了。 这是机器经济时代(Machine Economy)时代,来自 Generative Ventures 的第一问。

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案例有哪些?

AI 回答: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案例有以下几个:

•货币双本位制度:在明清两朝,银与铜钱并行,有说是银钱双本位,但实际上银钱并不是真正的本位币,而是铜钱。因为银钱的含银量较高,所以银钱的市场价格高于铜钱,导致铜钱被大量铸造,而银钱则被收藏或溶化,最终导致银钱的流通量不足,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都由中央银行控制,因此不存在私人发行的劣币,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币的出现

•信息透明度:在二手车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手车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得到了提高,消费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二手车的情况,从而避免购买劣质二手车

•政府监管:历史上,私人发行的货币往往存在质量不一的问题,政府通过监管可以有效地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例如,现代货币体系中,政府通过央行来控制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从而保证货币的质量和稳定性。

GAI这个领域确实是史无前例的技术发展和投资所要面对的情境: 机会均等:无论是大公司中公司小公司,都有机会,甚至对于有场景有数据的更加“公平” 共识过快:全行业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方都极度看好并为之摇旗呐喊,真金白银的投入 上游陡峭:模型的能力解锁速度和斜率非常陡峭,尤其是大企业或者大上游似乎也非常迅速 迅速饱和: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社交媒体和设备拥有量,促使好产品的传播和普及非常迅速,也很容易立刻进入到用户饱和状态。

如果说AI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革命点在于,能够实现,“规模化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AI时代第一张船票是:规模化的提供个性化的数字人来(娱乐你,服务你,教育你,勾引你,劝你,pua你,帮你,听你…………),无论是以文字,语音还是视频聊天的方式。

大模型+云厂商约等于公链+矿工

前者供给的是智能能力

后者供给的是数字资产

逻辑上和过去十多年大家习惯的互联网来链接需求和供给的逻辑不同了。 AI 和加密都是供给侧变革,不是做链接的。因此反而有些消费品公司的味道,前者卖的是功能性产品,后者卖的是金融性产品,本质上都追求用户的粘性也就是成瘾性。 如果按照消费品逻辑看它们,那么供应链为王,渠道为王,甚至是营销 4P 的定位和打法的分析思路都很适用了。 比如渠道就看多快好省(不可能三角),公链生态可以这么看,比如产品要么拼性价比(最终的 AI 搜索要么拼情感价值(陪伴类 AI) 还在用互联网链接需求供给的逻辑看以上,就会诞生一些四不像的产品,最后价值捕获依旧在上游公链和公有云算力层面,就像 fat protocol 的假设依旧没变,就像现在 AI 价值集中在英伟达微软 OAI 一样。 ChatGPT 是一个好榜样,就是上游供给侧直接垂直干到 to c 的产品,我建议做公链和 layer2 的也应该考虑这个思路,不要等人来做核心应用,应该自己做好核心应用,然后把生态一起带起来。

AI 未来会让手机变成免费加订阅制产品。

在信息科技领域, 人工智能和加密资产是稀缺的长寿赛道,尽管有周期起伏和技术迭代,甚至比移动互联网及其子赛道们都长,这里面有底层的驱动力在。无论如何,这两个行业有一个共同点: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哈哈

昨天和一个潜在出资人聊加密,他说BTC不像股票一样可以算公司的DCF,所以没有价值。我的回答是:做个比喻,btc不是茅台公司的股票,btc。就是茅台酒本身,持有btc类似于给未来要嫁出去的女儿囤一批女儿红的酒。持有心态好的持有者把btc当作茅台一样一直存着,交易心态的人才会对着茅台酒本身做价格投机,这的确也是巴菲特所看不上的。

预测一下真正拿到第一张 AI 船票的非生产力超级应用是什么?

首先,绝非生产力驱动,没有人想在家里养一个麦肯锡分析师或者实习生,否则不普世

最牛的 “AI 朋友”,是兼具“忠诚感”和“随机性”,可以是最完美的闺蜜,也可以更像是最可爱的宠物狗。

忠诚有哪些属性?

全力保护你的隐私

能够记住你说的话

部分支持你的观点

能够随叫随到响应

随机有哪些特点?

根据场合主动八卦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声音自然有快有慢

可以沉默可以分心

AI 朋友的核心差异化: 你可以告诉ta 几乎所有秘密

ta 是一个随叫随到一直都在

以上是一般朋友做不到的,也是狗可以做到但无法回应的。

最后: AI 朋友的核心壁垒和长期 Switch Cost:Memory!

2007年,iPod代表的是新的交互方式,Phone代表的是被改造的设备,Internet代表是用户的需求;那么到了2024年,这三个组合是什么? AI时代的平台型硬件机会是什么?

最近看了不少 AI 应用和硬件,看多了有一个感觉,大部分应用特别像移动互联网爆发前的 360 安全浏览器(一度百亿美金市值),大部分硬件特别像智能手机爆发前的迷你上网本(当年华硕卖的多),它们一度都是增长很快卖的很多的生意。

crypto

When SWIFT and VISA/Mastercard started to be weaponized, the global de-dollarization starts.

大胆预测,中国2024年年底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美元计价,不是因为中国增长有多快,大概率会是因为美元贬值有多快,来驱动。

无论是信息的网络,还是机器人的网络,还是价值的网络,本质上都是 machine economy,无论是啥 web3 还是啥 gai 还是啥 metaverse,反正最终幻想都是 machine network and economy;只是说,有两种方式去管理 machine network,一种是大一统的 trust 模式,一种是去中心化的trustless 模式而已。

看到autogpt,让我相信我们投资的aegisweb3,的使命,绝对不限于在加密圈做点防钓鱼那么简单了;邪念+核能+超强执行力=?lets pray and do something

只要是人管的“DAO”,本质都是trust,都是中本聪在白皮书中13次提到想要摆脱的trusted 3rd party,在这个圈子里有99%的所谓DAO都是这种东西,和中心化交易所在周期中不断出事是一个道理,很可惜DAO如果都按照trust在搞的话,连这一个周期可能都跨不过去。

任何以天或者以周为单位出新东西或者新名词的行业,都与Mass Adoption是相悖的,因为大部分用户想要的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解决最基本最重要最痛的问题,而不是每天看哪个火哪个新哪个涨哪个跌;大道至简,解决行业核心命题,才是所谓大规模应用的开始。

区块链不改变生产关系,区块链只是提出了现有金融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不一定更好也不一定更差,但有plan b总比没好。人工智能也不是只改变生产力,人工智能将深度改变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但这条路一骑绝尘目前没有任何制约和plan b。都别自己骗自己,或者想着瞒别人了。

难以想象,链上最重要的应用之一,Uniswap的市值只是那些毫无应用的layer2和move链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如果Token机制(只是一个governance token)的设计的失败足以让一个项目被严重低估。(或者其他这些项目本身也严重高估了)

中国有100万亿人民币的债(每年几万亿人民币的利息,每年财政收入也就小几十万亿)要还;美国有30多万亿美元的债(每年利息小几万亿美金,每年财政收入也就中几万亿美金)要还;反正不用long也不用short,我只信一个事情,除非经济增量高于利率,否则借新还旧最终还是要爆炸的,也就是时间问题;当全球第一大第二大经济体的主流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我们有plan B吗?

窃以为只有被 sec 认定为证券的 token 才有长期价值…

窃以为只有扛得住 SEC 和监管骚操作的加密网络才有价值

web3 这个概念害了加密世界,因为它框住了大家的思维方式,甚至都不算是一个思维方式。

我们今年新基金成立时得三个极限假设:第一,监管会过度,第二,binance 会出问题,第三,垃圾币要清退;我们做的所有一二级投资都以这个极限假设为前提,所以基本二级只有主流资产和拉长时间区间的定投策略了,一级就是一个只有 vote token 模式的项目都不投。

以投资心态的人买 NFT,就是把钱交给项目方来理财一样,直白点,就是把钱给了不承诺回报且不透明的 P2P 理财是差不多的。这些都是中本聪在十几年前白皮书里 get rid of 的 trust。若真是信仰加密,就应该区分什么是 trust 和 trustless。或者纯消费纯 亏 100%就和你充王者荣耀一样,那也无所谓。

在英伟达刚做出CUDA的时候,CUDA主要的客户或者应用是什么?现在大家投资加密的infra,看上去好像point to no where,尤其是没有显而易见的application的时候,特别像当时英伟达花大价钱投资CUDA的黑暗时刻,在CUDA之前,就是游戏主机芯片,但是没有CUDA,也不会解锁后面的AI计算。

PFP 没有死,只是剩下了 Punk。出道即巅峰,就和BTC 占比依旧五成以上类似。这行业似乎一直是这样的一个特点,出道即巅峰,后面都是越来越渣。

持有稳定币的人数,大于用过 defi 的人数,大于拥有或者交易过nft 的人数。其实以太坊的三次主要创新,并未明确通向 mass adoption,反而是出道即巅峰。只是看起来好像新的发明让普通人耳目一新罢了,但实际上真正的交易者是越来越窄的。

社区的本质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乘凉的人也加入种树,最终形成一片森林,福泽众人。wiki,豆瓣,点评,知乎这些网站在这个定义下是很经典的社区模型。并不是大家凑在一起瞎聊或者一起冲就是社区了,因为那些必然会边际耗散。 NFT 社区都在期待项目方输出和靠谱的话,这本身就违背了一起种树的原理,就好比大家都期待 wiki 豆瓣点评知乎的创始人来输出最好的内容,而不是靠用户自身。而那些 NFT 项目方又经常rug 和犯错,这对于真正想要种树的所谓社区成员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所以,NFT 社区这个概念,太伪了。

gamefi投资人强调,游戏必须有可玩性好玩才行。这逻辑有点像,吃了太多屎了,才发现,放到嘴里的东西必须好吃才行

加密是如何在解决人类的核心命题的。 其实加密的应用一直非常真实实在,并且都在解决人类的一些核心命题。加密行业的主要市值由三部分组成,即大几千亿比特币,两三千亿以太坊,一千亿稳定币,也正好代表着三类最大的应用场景:

比特币的核心应用是“以数字稀缺为背书的无国界流动性承载”;比如过去十几年的美元超发,比特币相当于一个纳斯达克指数一样,承载的流动性的溢出;那么未来这个命题会如何延展,就看后美元超发时代,美债的债务危机如何爆发,届时比特币是否能够承担起一个无国界且低门槛持有的数字黄金,将是其回归早期愿景和本质的时候,这个基本可以看到10x的Beta(假设1%的全球流动性财富的风险转移),同时比特币也是对于个人账户可能因为地缘政治和潜在战争而被限制的一个备份或者对冲手段,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期下,这也会越来越被看重。

以太坊的核心应用是一个“能够用来支付的金融服务云计算股票”;这些金融服务包含各种在公海上运行的交易所即各类赌场们;币本位的4%的无风险利率,加上本身作为链上原生金融资产的计价单位,已经颇有地位;以太坊的长期价值取决于这些金融服务的进化,是否可以真正进攻到无国界金融的核心战场,比如我一直看好的,将在陆地上运作的超过10%利润率的各种金融中介业务给公共物品化,比如将彩票这一个3000亿美金的业务给公共物品化,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区块链生态,从开发者角度,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无差别合作体系,仔细想想,现在拿着一个中国护照,可以加入OpenAI来贡献吗,反之亦然,全球技术领域因为数据和智能化而走向本地化和政治化是不可避免的,而目前也只有加密领域,协作依然是无差别的。

稳定币的核心应用是一个“在银行体系不作为或者无法作为时的资本流通方案”;尤其是在本国发币贬值且本国外汇管制或者外汇稀缺的国家的人,稳定币是重要的选择;Tether交易额超过VISA,也是由于全球贸易中的结算所推动的,中国义乌商贩们就是其中主力;对于阿根廷人和土耳其人来说,美元稳定币当然是更香的选择,这也是在他们本国金融体系本身无法给予的。最近看到非常多的稳定币“余额宝”的可能性,以及更加完善的onofframp的解决方案,都是令人兴奋的。

总结一下,比特币属于对冲流动性过剩和个人资产受限的人群,以太坊属于参与到公海金融体系和开源技术信仰者的人群,稳定币属于外汇管制和本币贬值严重国家的人群。这三个分别属于全球战争风险,全球金融债务危机,无国界技术协作,资本流动和抗通胀。这些哪些不是大命题呢。所以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对得起成本相对较高的去中心化方式,才对得起技术和自由的信仰。

以上命题的解决方案,目前都还有各种摩擦和急需提升的地方,这些都是硬骨头,需要有识有胆的人来做,未来十年,各种新兴技术都会让我们生活产生巨大变化,而加密也必须承担起重要责任:成为主流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的PLAN B,人类金融体系翻船时的诺亚方舟。

web3一天到晚说要做到web2的体验,而当年所谓web2并没有天天喊着要实现web1的体验。快点扔掉糟粕概念吧,别再继续搞笑了。

谁是加密资产领域的“余额宝”?

我一直不太认同“觉得加密基础设施已经投够了,现在应该关注dapp”的观点;恰恰相反,垃圾的所谓加密基础设施确实是投够了,但是真正靠谱的基础设施实在太缺乏了;用脑子数一数,靠谱的layer2到底有几个,靠谱的跨链有几个,靠谱的wasm有了吗,甚至靠谱的开发语言有吗?两个手都出数不出来啊,而加密行业是一个要面对几万亿几十万亿美金每年交易额的金融系统,如果两个手都数不出靠谱的基础设施,如果现在盲目跟着移动互联网思维限制去拱所谓dapp,那就是空中楼阁;我们还是号召和有决心投资于带着敬畏之心勇于进行基础设施挑战(结算,支付,确权)并且认知得到如何兼容,进攻,取代主流金融系统的创始团队,太缺了。

以太坊和火车网络是类似的,以太坊网络本身运输的是资金,每秒运输的车次是10几次,每次运输的货值可大可小,大部分都大于1万美金。这个体系里,车票等于股票,车票也会有序增发和销毁,车票本身也可以是被运输的货物本身,所有的货物有时候也可以被换成车票。以车票本身计价的价格相对稳定,但以这个体系外的货币计价的价格经常波动。这个网络每年运输的货物大概有30万亿美金以上,而整体运输费只有20多亿美金,相当于0.01%;因此可以理解为,这是全世界单车货值最高效的网络,尽管每秒发车几十辆。

在重读「伟大的博弈」,按照历史标准,现在币圈的规范程度和商业文明,大致处于华尔街在1860~1890年左右的形态。

从博弈论视角看,区块链技术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协调问题,一个是合作问题。协调问题的解决基于预期的一致性。合作问题的解决在于个人与集体理性的一致性。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社会就会产生高度的信任,于是带来两个结果,产生全新的资产,以及大幅降低交易的成本。

过去十年,产生的资产主要是两大块:

  • 稀缺资产,比特币,5000亿美金的共识
  • 生息资产,以太坊质押,给约500亿美金的质押带来每年约20亿美金原生收入

解决的交易成本主要是两个:

  • 货币流通,稳定币体系,平均费率0.01%的20多万亿美金的链上大额支付体系
  • 证券交易,自动做市模式,500行代码完成2万亿美金交易

但也没解决的四个问题,其实也是我认为最大的机会:

  1. 比特币如何摆脱高科技股高波动的枷锁,成为真正的价值稳定的数字黄金?上一个台阶到数万亿美金体量

  2. 以太坊体系所赋能结算的生息资产如何进一步扩大规模?产生高于目前4%收益水平的原生资产类别?上一个台阶到数千亿美金体量 。

  3. 稳定币体系如何进一步将效率提升优化到适用于1000美金以下单笔转账也比所有其他支付手段高效低成本?上一个台阶到几百万亿美金体量

  4. 去中心化交易所如何进一步从中心化交易所手中抢来市占率?上一个台阶到数十万亿级别的体量。

    其中有两个比较关键和终局的问题?

    1. 以上四个变化如何更多被技术革新所驱动,而不是被利率环境所制约?
    2. 最终,如何摆脱美金,或者说应对潜在的美元本身因债务危机而来的大贬值,可否基于以上四者的技术进步,做出基于数字黄金储备的全新的抗通胀的高效全球支付货币。

真正的 RWA,应该立足于什么?我的答案是:可编程的钱,带来金融平权的第一步:天然赋予无风险利率收益的稳定币:

最近在想,金融/货币领域最根本的不公平是什么?就是:资金量越大,获得的利率越高。说的直白点,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的客户,能获得的保本收益率,相比于小额或者普通水平的储户来说,是更高的;就意味着穷越穷,富越富。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钱也是讲效率的。单笔大额存款,对于银行来说,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摊薄的客户服务成本,背后也是效率的计算;但是这就带来一个结果,钱越多的人越容易获得无风险利率,甚至更高收益(银行附加的效率让渡);其实也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有办法和简简单单就买到目前 5% 左右的美债的收益的。特别是现金少的人,则要被多方面歧视;

这才是一切财富不公的开始。

货币的最大不公,就是持有货币的人,天然的就要被通胀剥削,然后抵御剥削的方式,要么无法低门槛获得,要么要以复杂性为代价;最后的结果是,如果持有纸币,就是妥妥的被通胀剥削,如果是穷人,则缺乏信息和资金量去获取美债级别收益,如果是持有了这些债券,也无法用于支付场景。

其实在中国这个问题有个做了一半的解决方案,就是余额宝,真的是非常伟大的发明;理想状态下,余额宝随存随取,没有门槛,享受一定利率,并且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只不过因为背后 MMF 和资金体量的需求,余额宝的收益相对较低;

那么我的问题也是脑洞来了:为什么不可以持有货币无差别的自带无风险收益呢?因为本质上就是将美国政府愿意支付的利息,无差别的平均分配给所有货币持有者,实时结算,同时,这个货币可以用于日常支付和消费。说白了,就是利用技术实现一个随时可以用于消费的 MMF,甚至根本也不需要 MMF 那套架构,因为所有货币本身都是天然赋予无风险利率的。

我相信,这才是金融平权开始的第一步。

所以,区块链领域要做的 RWA ,核心价值绝不会来自于让用户爬上链然后再去买链下资产,而其核心应该是利用可编程性以及智能合约体系,实现将现实世界不平等的利率/收益体系,赋予给每一个货币,基本的利率,作为抗通胀的第一步。

脑洞一下,如果 Circle 来这么做了,每一个 USDC 的持有者自动获得美债收益,并且像余额宝那样随存随取随时支付,那么谁还想要 USD 了呢? 尽管这不是最终的 non fiat peg 的稳定币,但是至少是金融平权的第一步:只要持有,就至少保证一个无风险收益,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当然,富人如果要去追逐风险和高收益,那随便。

欢迎讨论,有很多知识盲区。

如果按照互联网估值体系看,加密行业的 DAU (链上+交易所)是百万量级,和互联网的数十亿量级,相差千倍;如果按照金融体系来看,加密行业的资产是 1 万多亿美金,和全球流动性资产的 500 万亿美金,相差数百倍;

因此,如果无法阐述增量逻辑,那确实只能按照以上两个倍数来看TAM,那么同样的赛道(比如游戏和社交),都只能按照百倍的比例来看,那么意味着如果要做一个加密xxx,那么这个加密 xxx 的估值应该是 xxx 本身的数百分之一;

但有两个除非,一个除非是:增量逻辑,即常讲的如何做到 所谓的 Mass Adoption,但我们一直认为催 DAU的难度远比催 Asset Allocation 难,创业者应该更关注于如何让这个领域的资产更获得潜在资产持有者的认可和分配,而不是关注于怎么捞 DAU 然后收割ARPU;第二个除非是:交易量逻辑,稳定币现在的特点就是 一两千亿的存量支撑了一年几十万亿美金的交易额,这是很伟大的,也是 utility 用途非常清晰的,如果有这一类创新,那么在估值体系上,也不用静态的去看规模比较。

我们还是坚定的认为,Mass Adoption 是从资产分配比例角度去看的,5% 的全球老百姓资产分配在加密,就是比目前 0.2%大 25 倍的 Mass Adoption;或者几千亿稳定币来支持上千万亿美金的交易额,是比现在大 10 倍的 Mass Adoption 老百姓不用天天去银行网点,但是也可以是Banked Population;微信用户不用天天盯着微信支付,只是顺手打开支付一笔,也可以是颠覆生活习惯的 Mass Adoption。

尽管加密领域还在重建信心和信任,但是这依旧是对于创业者最友好的领域,因为:

  1. 过去,没有互联网巨头在加密领域大范围挤压过创业者
  2. 未来,主流金融机构将以合作姿态而不是碾压姿态
  3. 规模,全球分发服务因此市场空间可以是无国界的

尽管 LLM 等 AI 发展令人无比激动,但是对于创业者是否友好需要打个问号,因为:

  1. 竞争,互联网和芯片巨头上游迅速产生共识并随时侵入下游领域
  2. 投入,上游领域资本投入较高而下游领域也基本交税给上游
  3. 局限,各国的数据保护和安全政策不同并且坚壁清野

这两个领域都在 Generative Ventures 希望支持的范畴内,而我们希望支持的是:

  1. 以开源而不是闭源的方式与社区一起进步
  2. 以有效激励来完成公共物品的建设和定价
  3. 以机器智能激发人性的光辉而不是泯灭它

论加密项目的四种估值驱动力和“七龙珠模型” 一个加密项目的估值/市值支撑,除了接受资金面和利率环境的周期影响,而微观层面,由于这个行业大部分 Token 项目没有财务性基本面,所以对于 Token 的需求通常来自于靠非基本面支撑的预期;以我浅浅的看了一年多的项目来看,试图总结了以下四个驱动力:

Benchmark / 对标:

对标的逻辑很粗暴,这是一级投资机构面对无法用基本面或者现金流模型分析早期项目时,最懒惰的心理港湾,当然也是基于对于别人来说也会是这么分析的假设,来构建一套基于浮动共识的价值分析方式;如果BTC 是一个万亿级别资产,那么进一步的 ETH 是一个千亿级别资产,ETH layer2 或者 ETH challenger 是一个百亿级别资产,Layer2 上的核心应用或许是一个十亿级别资产等等;所谓的 Benchmark,就是在量级上对标,但是弱一数量级,“大家觉得这样的价格不过分就行了”;这也因此解释了为什么 Layer2们和 Move chain 们杠在百亿级别,但 Benchmark 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位也要谋其政,如果有更强的新选择出现,那么老一辈也会慢慢退潮;最近 Ordi的行情,除了 Binance 加入 listing 的因素外,主要的叙事逻辑是一个在 BTC 生态中的次生领导项目的叙事;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行情变化过程中,大部分资产会随着 BTC 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原因。

对标类项目的估值/市值,取决于对标资产的量级,以及该领域同类竞争(分散投资人注意力)的多寡,以及是不是第一个提出该类对标叙事的历史地位。要维持该类项目的估值,需要项目“德配位”,并且逐步往下面第二第四条去靠,否则这么容易想到的思路,竞争者必然很多,会互相稀释注意力。

Status / 重要:

重要的逻辑也很粗暴,就是“这个项目本身的行业地位非常强”,比如 Uniswap和 Chainlink 在 Defi 中的地位,成为领先的,最大的,没我不行的状态;因为尽管它们的 token 的原始需求(治理和质押)能够产生一定的需求盘,但是显然是不足以支撑获利卖盘的,因此目前的平衡状态,也是来自于持币者对于其行业地位的认可,但这个地位是否能够加强,另说了,这也会影响预期继而影响供需和价格。比如 Chainlink 有一个相对有些 value capture 的 token 模型,但是市场认可还是来自于大部分 defi 项目甚至未来交易平台间对于 chainlink服务的需求。

有用类项目的估值也可以有对标,就是根据其所在行业大小(比如 defi )以及该行业头部项目来确定其估值量级,比如 chainlink 之于 defi 的重要性,至少能够让其有一个独角兽以上级别的价格。但如果该 token 长期没有 value capture 的方式,那么在解锁完之前,卖盘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Ponzi / 投机:

投机的机制是很清晰的,就是这个项目的代币机制创造了一种预期,叫“做先买的人可以割后买的人”;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大概率会比别人先跑,并且总是认为自己慧眼识珠买在了 tipping point 之前;其实这个领域的 ponzi,很多都是公开的,并不是欺瞒或者内部账,大家都看得见,只是每个人的预期差异决定了谁割谁的问题,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没有被绳之以法的庄家和项目方。

在过去两年中,典型的就是 Axie/Stepn/Luna,这类项目的特点就是上上下下都很剧烈,且都有不同程度的短命,爬的特别高的项目,摔下来之后也依旧会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情况,不一定会完全消散。但其中的大部分投资人必然是亏的底裤都没了。 投机类项目的设计是考验水平的,营销和踩点也是考验水平的,怎么最后全身而退也是考验水平的,所以随着市场和投资者的进化,这个领域对于操盘手的考验其实是与日俱增的,并且随着利率环境的变化,对于投资人的吸引力也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药效也会是边际下降的。

其实生活中的 Ponzi 无处不在,只是程度高低之分,只要现有和未来的能力不足以完全兑付,那么 Ponzi本质上就是对于侥幸心理者的剥削。 这类项目估值难以估计,通常配合着 1/2/3 的估值锚点来看。

Fomo / 愿望:

本行业最大的愿望也是 FOMO 来源,就是期待本行业如同互联网一样普及和大规模接受,即所谓 Mass Adoption;比如行业里对于应用端的创新一直有很多愿望,社交/游戏这些都很典型,优秀的愿望,是那种还没实现,但是足够宏大,但感觉有机会实现的那种,也就是愿望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展现为希望;之前的游戏和社交都属于这一类,喝头汤的比如 Axie/Stepn/Cyber 等等,现在比如那些 AI 项目,但是愿望类的项目,必须是第一个做的才有足够注意力,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暂未实现的起跑线上。

愿望很美,但希望更美。希望来自于不断靠近愿望实现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创造,取决于衡量标准,是 DAU 吗?是关注量吗?是被主流媒体报道吗?都可以。

我们基金和大部分把 web3当做互联网来理解的基金不同,我们认知的 mass adoption 是从资产角度看的,如果加密资产占到全世界老百姓流动资产的 5% 的配置的话,就有至少 20 万亿美金了,对于现有的市值是一个至少 20x 的 beta;但是资产配置的驱动力和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并不一致,所以我们看到所有想要借用互联网驱动力的加密项目,是很难成为主流资产的。这一点我在其他 tweet 里分析过。

只符合单一这个属性的头部项目,目前的FDV在 1-30 亿美金之间。

以上 4 种驱动力并不互相矛盾,反而叠加起来 buff更牛。这个大家凭日常体感就能举出一大堆例子来了。

其实除了以上四个驱动力,当然还有更为本质或者基础的驱动力:

有用 / Useful:类似需要 ETH 作为日常交易手续费或者需要某个 NFT 来获得某个权利

有钱 / Revenue:类似 GMT 的手续费分润模型或者某些 defi token 基于手续费的质押收益

通缩 / Deflation:类似当年 Binance 对于 BNB 所创造的通缩预期

以上三者和我们 offchain 的门票和股票类似,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 5 比较难支撑大市值, 6在监管上有挑战,7 本身需要项目方有实力并且投资人认可其信用,都属于对于项目方本身有极高要求的属性。

集齐以上“七龙珠”,必然是皇冠上的明珠。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析分析目前主流项目们都属于哪几类。七龙珠里,“药效”有长有短,“药力”有强有弱,大部分对于流动性极度敏感,也会被价值投资人认为根本没有基本面,欢迎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后记 每次我坐高铁,就会想到一个比喻,其实类似 ETH 的设计,ETH 本身既是(1)燃料(2)车票(3)股票,这种三权合一的设计,早期可以拉 fomo,中期就会出现加燃料也无法加速的问题,长期会有股票当做车票和燃料来使用太精贵的问题,因此才有了“煤改电”“二层网络”等,剥离铁路运营公司,或者京沪线单独上市等资本操作。其实和电信运营商也很像,“电费+资费+股票”三合一的感觉。

所以经常是先铺跌路,后烧燃料,再卖车票的顺序,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这行业没车的铁轨太多,或者空驶的列车太多,于是大家就想群策群力,把车厢车柜里都塞满鸡鸭牛羊;但是咱们这一类火车网络,主打的是一个用技术和博弈手段而建立的价值共识,本身的目的就是运输“资金”,因为只有运输资金才是最高效和最适合这类网络的。这也是为什么以互联网应用思路驱动的 web3 其实早就破灭的原因,因为大家如果杀鸡用牛刀,那么这个鸡太贵了,根本卖不出去。

所以回过头来说,这个行业的本质是在用一种多价格驱动力的代币模型,来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的筹资,而这个公共基础设施,从最可规模化的金融资源的流通切入;副产品是什么呢?就是发明了一套对于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定价和流通模型,所以与其天天想着商业世界和互联网模式,不如多想想,当今世界,有哪些公共物品,非常有社会价值,但是没有被定价?虽然很有价值,但是流通效率极低,摩擦很大?这或许是真正的机会所在。 之后我会试图再写一篇,描述这些公共物品的机会在哪里?

无论是 friendtech,还是 blur ,或是 blast,都是制造 fomo 的高手级作品,可以让当前没什么大事可做的圈内人当做娱乐玩一玩,但都是对于 mass adoption 拓圈是半毛用处都没有的。

@paradigm 这波投资的套路就是把圈内再卷一遍的味道。

为什么说,区块链网络,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区块链网络的核心是交易网络,它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交易效率高低,而不是网络收入,无法用收入利润模型来估值。而区块链网络又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甚至接近于一种公共物品,妙就妙在,代币化使得这个公共网络有了一个所谓私人的定价,并且驱动着多方利益博弈和平衡,最终实现了一个几百倍于原有金融网络的交易效率,价值在于此。 其实是一种被赋予了私人定价的,并以交易效率为指北针的公共物品。

如下分析:

问:为什么不能用传统的收入利润视角来给加密网络估值?

答:因为这个网络没有利润之说,这个网络的手续费收入也不是网络自己的财务收入。

问:为何会有这个现象?

答:公共物品;因为以太坊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物品;只是节点预算相当于外包给了私人服务商。

问:那什么是衡量以太坊网络价值的指北针?

答:整体交易额;但还需要搭配交易费用一起看。

问:如何评价以太坊网络价值的高低?

答:交易效率;在成规模和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越低的交易效率(即交易额除以交易费用);

问:举个极端例子?

答:如果一年交易 1000 万亿美金等值资产,在安全的情况下,只发生了 1 美金的交易费用,那么可以理解为这个交易网络的效率无穷高了。

问:实际上如何?

答:实际上全网链上稳定币交易每年 20-30 万亿美金,全网 Gas fee 大约 20-30 亿美金,因此交易成本只有 0.01%,这个比微信支付低 30 倍,比 VISA 低 300 倍,比普通跨境汇款低 500被;只是目前这个网络交易的金额单笔都是大额。

问:公共物品/公有制/国有企业这些难道不是通常效率很低吗?

答:没错,但是以太坊等加密网络恰恰相反,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了。 (此处以太坊只是用于举例)

无论中西,所有导致财产不安全感和资产贬值预期的政策,最终都将利好BTC

昨天一个CEO帮我翻译gas fee到中文叫做“香火钱”,挺妙的。

牢记一点,加密资产交易还是1890年的华尔街,那般幼稚。但操盘的人是2024年的,那般血腥,也是正常。但本质还是,初级阶段,幼稚。

AI+DePin的最强实现,我认为是类似于 @peaqnetwork在尝试的。未来如何大量的生产力终端(比如自动驾驶出租车)自身就会产生收入,那么这个车队的融资方式是什么呢?区块链网络可以承担这些机器的收入确认和融资租赁的角色。因此,就会有一批新的链上资产,且这些资产真真实实产生收入,与持有者分配。且这些机器的收入能力和账目也是公开透明的,在二级市场直接被审计。我们称其为 Machine Economy。

区块链改变了什么? ⁃持有稀缺的边际成本 ⁃全球支付的边际成本 ⁃证券交易的边际成本 持有黄金:从持有黄金ETF的50个基点降为持有BTC的几乎0成本 支付货币:从跨境支付的5%平均降为稳定币大额支付的1个基点水平,最大相差500倍 交易证券:从传统股票交易的10-50个基点降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4-5个基点水平,最大相差10倍 本质是将资金成本的百分比收费逻辑,变成了代码传输成本的单笔逻辑 以上情况大概率适用于单笔1000美金以上的水平,而1000美金以下尚无竞争力,这是所有layer2和new infra的着力点。

很多人下意识认为信息革命走到人工智能这一步,改变的是人的生产力,但本质是单位时间的产出,或许越来越不依赖人这个单位。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time

⁃单位时间内比特的边际产出

⁃单位时间的原子的边际产出

本质是用更多比特而不是原子来驱动比特和原子

比特驱动比特:智能革命

比特驱动原子:机器革命

原子驱动比特:信息革命

原子驱动原子:工业革命

互联网时代主要靠匹配效率的提升来节约时间,智能时代则是进一步在源头上直接改造比特和原子。

门户网站解决纸媒的单位时间的信息传输速度,搜索和推荐引擎则进一步提升匹配效率,而chatgpt则直接在比特源头供给上改变。

Uber解决运力供给在单位时间内的供需匹配速度,自动驾驶车辆和制造业机器人则将会直接在原子源头供给上改变。

区块链降低了单位价值的交易成本 人工智能提升了单位时间的产出水平 这一降一升,便有了交汇点: 这俩概念一除就是回报率(价值除以时间),这俩概念一乘就是影响力(参考质能方程) 同时追求影响力和回报率,野心何其大。

VISA Mastercard们是根据其从支付流水中盘剥的费率收入和利润来构建市值的,而Ethereum是相反的,在足够去中心化和安全的前提下,越低的交易费率,将会带来越大的场景和交易体量,burn更多的token以使其同时更稀缺和更有用,最后价值反而更大。

只要是因为后悔心态而上车,则大概率这个后悔就是别人割你的养料来源,只要追涨,钱就不是你的了;我见证过和实现过的百倍回报,都来自于当某个资产无人问津或者被fud的时候,尤其是等到跌到无人问津已经平盘的时候,看到不同未来的人,以一笔不大不小的押注,而实现的。可以有无数次交易机会让你输钱,但只有一两次机会让你赚大钱。所以只要当你发现自己交易次数过多的时候,就离输钱不远了。

关于“文化”的定义,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流行文化或者穿衣打扮那些,或者说那些太表面了;我经常向人推荐王东岳的版本,“文化是求存方式”,对的,求存方式。比如,中国文化,如果从求存方式去解读,有三个核心驱动,第一是黄河长江的泛滥导致必须上下游协作去治水,第二是北方外族入侵导致必须有中央财政去组织军队抵抗,第三是过早进入农耕文明但多气候条件导致需要全国调配资源面对农业和气候周期。于是中华文明中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在这三个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被不断强化;那么加密世界的文化是什么?加密世界的核心求存方式什么?Trustless?Code is law? DYOR? 还是所谓的 Meme?值得探讨

金融领域三大底层不公平

第一,越有钱者获得高收益产品的概率高;

第二,越穷的人越容易被穷人税产品剥削;

第三,越不相关的人越容易被信息差欺负 如何解

解法,

第一,持有现金即持有收益的链上余额宝产品,能生息的现金持有方式。

第二,极低损失率的链上结算且全透明的大众福利彩票系统。第三,强AI和安全技术赋能的个人金融助理。

无论木头姐预测BTC价格到多少,她都不用负责。但如果价格如她所说,不是意味着5%资产配置那么简单,而是预示着一场美元货币体系灾难的结果,不是光高兴的时候,而是smart minority vs stupid majority 的巨大财富转移和严重的金融不公,我们这个自由世界为此做好准备了吗?还是任由其发展,诺亚方舟就只能载上先知先觉的人了吗?

加密周期 四年,减半,一个周期,牛短熊长

牛,约一年半

熊,约两年半

第一个半年牛,减半前,主流资产初回

第二个半年牛,减半后,主流资产摸顶

第三个半年牛,疯狂期,非主流资产涨

第一个半年熊,平台期,去杠杆酝酿期

第二个半年熊,去杠杆,各种爆仓爆雷

第三个半年熊,假回暖,超跌盘整假暖

第四个半年熊,探底期,打破妄念下探

第五个半年熊,无人期,无人问津遗忘

周而复始

(我想这个规律要被打破了,进入合法化,再也没有无人问津了。明年我们再看这个规律好了)

美元的贬值预期不取决于美联储是否降息,而取决于人们对于美债偿还能力的长期预期。甚至美联储越加息,长期偿债能力预期就越弱,因此比特币的价格三体运动(流动性,保值性,实用性)中的保值性相比于流动性更发挥作用了。

如果没有meme,暴富神话似乎只属于vc和创始人,确实让行业变得无聊,也无法吸引个体参与。但也因为大部分meme的零和博弈属性和预期(导致快速结算),小部分人暴富意味着meme和彩票这样的穷人税产品相似,暴富也只属于一小撮人,大部分人还得有一定比例的认亏,这个比例也必然高于50%,因为有先跑的人加上他们的信息优势以及中间的交易摩擦等(彩票的平均税率约50%)。穷人为这样的穷人税产品呐喊,是因为希望至美,但它美的像毒花朵。

加密投资,不投小乘佛教,要投资大乘佛教。

因为加密资产投资的本质是行为金融学,所以理论上投资者的大部分利润就是来自于他人的 fomo。所以你只要发现自己出现了 fomo 情绪,那么只要你在那一刻操作,你就是别人的利润。

Swift 一年 2000 万亿美金,稳定币链上现在差不多 10-20 万亿美金,差不多 1%;如果和 Visa 们(已经超过)相比并不是 Apple to Apple,但和 swift 相比,雪坡很长,值得努力

对我们来说,加密资产行业,只有三个核心变量需要关注,如下:

首先,BTC 作为核心资产类别与黄金的比例关系,目前 1 万亿美金左右,从现在的 5%-10% 到未来的100%,要如何做到?

第二,ETH 等区块链网络,作为主要结算层的效率,和 SWIFT/卡组织/互联网钱包相比,如何在更低金额做到更高效,目前 1000 美金以内还无法完胜,要如何做到 1000 美金以下甚至更低更有效率?

第三,稳定币的交易流通规模与 SWIFT 的比例关系,从现在的 1% (20 万亿美金和 2000 亿美金的关系)到 未来的 10% 甚至更高,该如何做到? 这三个核心变量,都是在万亿美金规模上实现 10x-100x 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指北针。

ETF 之后,什么才能将加密金融体系带向真正的大规模应用?Read Write Own & Fair!

还记得一年前写过,如果以太坊和其他公链生态不积极作为,那么这轮牛市将只是 BTC 牛市;并且资产价格的回升不取决于所谓 Web3 的互联网应用发展,而是取决于信用的重塑,因此 ETF的通过,重新给了主流资产以认可,第一波的所谓的 Mass Adoption 将是通过具有合格投资门槛的银行和券商账户投资 ETF,而不是之前 Web3 时代所期待的第三代互联网那样,或者大规模用户通过更简单的钱包体验来获得加密资产;ETF 只是加密资产作为一种金融资产的 Mass Adoption 的第一步而已。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辛亥革命尚不彻底,民众并未被全部动员起来参与革命。

此刻,写这篇文章,想讲讲除了“再质押,LSD,模块化,AI,DEPIN,Parallel,比特币二层”这些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但是圈外人其实越来越糊涂和搞不懂,因此也导致这波行情的圈内资金的 PvP 现象)的所谓花式赛道之外,我认为加密区块链之于全球金融行业,真正值得期待和关注的应用场景,也是我们认为,假如 ETF 是 Mass Adoption Phase 1,那么什么会是接下来 5-10 年 Mass Adoption Phase 2,我们试图求解,来抛砖引玉一下:

这三个应用场景,思考从如何解决金融体系底层的三个“不公平”开始,它们分别是:(1)利率差(2)税率差(3)信息差;这三个底层的不公平,如果没有任何制衡,足以让人绝望的得出结论:现代金融体系依旧完美的确保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并且如果无所作为,在互联网和 AI 时代将更加严重。事实也的确是如此。

什么是利率差?富人比穷人更容易获得高利率金融产品。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那 100万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客户能获得的利率水平,是高于一般散户能买到的产品的。因为对于银行业务来讲,资金是有规模溢价的。当然,银行也无法无限制的给于最大资金提供方以最高的利率,毕竟也得有相应的资产去支撑这样的收益。但这一结构性的存在,本质上是因为技术上没有实现规模效应,一旦有相应的手段来聚合散户的资金并有效发放收益,至少是可以缓解的。

什么是税率差?穷人比富人更容易被穷人税剥削的无奈。穷人的选项有限,为了获得翻身希望,而支付给尤其是彩票系统的平均损失,传统合法和政府发行的彩票,平均的返奖比例在 50%,而穷人购买彩票的比例是远高于富人的,尽管政府进行二次分配其中约 30% 的资金给民政事业,但这中间仍有 15-20% 的渠道成本,并且由于各种不透明和无法取信的所谓透明,因此在开奖和兑奖过程依旧长期充满争议。

什么是信息差?富人比穷人更容易获得有效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纷繁复杂,但同时金融业也是服务业,对于信息的处理和服务,是无法无差别的提供给所有客户的。并且一般客户也缺乏能够迅速和公允的帮助其判断哪些是明显的风险收益不对称的产品。只要是人的服务,就存在动机不一致的可能,甚至我们认为不只是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异,这是金融行业所谓信息高密度行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它无时无刻在以各种方式剥削着信息弱势方。

以上的富人和穷人的指代是相对的,类似于“21 世纪资本论”一书中,对于可以用钱生钱和用劳动生钱的人的区分。不存在劫富济贫的思维,也不是挖掘富人的原罪,而是在探讨的是同样的投资行为所面对的不同的结构性差异,而技术和创新是有可能解决或者至少是缓解的,我们在此提出以下三个对应的解决方案,也呼吁相关创业者和金融机构和我们积极互动:

什么能带来一定的利率公平?我们的答案是“链上余额宝”,或者说“生息稳定币”;蚂蚁金服的“余额宝”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将货币市场基金收益和现金使用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并通过互联网化的钱包支付工具来实现,任何人尤其是资产较少的人,也可以免于因为对于现金的依赖,而无法获得基础利率的产品;稳定币发行商的暴利也侧面在呼吁创新和竞争,当然也包含对于监管认为生息现金的证券化问题。但若无链上余额宝,将不会有规模的用户将现金放在链上或者用于小额支付;传统余额宝已经证明这是一个上亿人持有资产的方式了 = mass adoption potential

什么能带来一定的税率公平?我们的答案是“0 税率福利彩票”,或者说“链上全透明奖池结算系统”;如何做到一个极致透明,极致公开,极致回报率,极致参与率的随机性游戏产品的结算系统?开奖和中奖都在链上实现,并且实现真正的小额投注,将 gasfee 的摩擦降到最低?甚至其中所产生的社会福利金,是否可以有一个真正的 DAO 来公开的投票和治理决定款项的捐助对象和金额?这是一个全球合法市场规模 3000-5000 亿美金的领域。 = mass adoption potential

什么能带来一定的信息公平?我们的答案是“可信任的 AI 驱动的信息服务”;这一部分的想法还比较初步,但我们相信,AI 与加密学的共舞,绝对不会停留在将现在 AI 中最火的一个一个领域,在加密圈子内 meme 一遍。新一代的 AI 能够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服务”,那么在金融领域原本不可规模化的个性服务,是否有被 AI 来解决的可能?同时,AI 也代表着某种可以不经过人为操纵或者私心的可能性,能够更加公允的提供建议,并且在帮助客户审视某些结构化产品中明显的风险收益不对称方面,应该能起到明显的作用。除了银行和支付网络这两项商业模式之外,全球前十大金融上市公司中,就是信息服务了,巨大的机会。= mass adoption potential

回答这三个问题,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链上用户?

“倘若在链上持有现金即持有收益?”

“倘若天下没有不透明的游戏、抽卡、彩票?”

“倘若没有我看不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a16z Chris Dixon 所提出的 Read Write Own 的思路中的 Own,在我们看来,依旧是精英主义的思维,它或许只是对于互联网有产者的一种技术主权,但它无法真正提出如何构建一个帕累托改进的金融系统。否则反而可能因为更强的 ownership 而导致更严重的不公平,那么也不会有广泛参与的可能性;尽管这个行业令人兴奋的各种赌局让人趋之若鹜,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了这无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那又何谈所谓 mass adoption 呢?

因此我们希望在 Read Write Own 之后加上第四个词:Fair!其实这根本不是我们的发明,而是一个已经在这个行业被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并且类似于 fair launch 之类的词汇已经成为一部分的共识。FairFi,迈向更为普世与公平的金融体系,真正服务全球亿万用户的金融改进。本文写在香港和迪拜旅程之间,在这两个最金融的城市,提出关于公平的命题,是希望本行业长期能够形成的局面,是良币驱逐劣币,而非相反。

什么是自由?有选项

什么是金融自由?比传统金融更好的选项

***本文为合著,合著小组自称“最爱上价值”

USDT: - 以以太坊流通的 USDT 为例,~50% 在用户独立钱包中(无任何收益)(不在合约里,不在 CEX 里) - USDT 整体规模 1100 亿美元,以此类推 USDT 整体的闲置资金约为 550 亿美元 USDC: - 以以太坊流通的 USDC 为例,~60% 在用户独立钱包中(无任何收益)(不在合约里,不在 CEX 里) - USDC 整体规模 330 亿美元,以此类推 USDC 整体的闲置资金约为 200 亿美元 无论这些资金有多活跃和不活跃,现金管理的效率确实很低。如我之前 Threads 说的,行业太需要一个链上余额宝产品了。

加密世界一共就三个视角:金融,技术,意识形态。在这三个角度都能有所建树的项目,离不开积聚某种程度的共识;一旦涉及到构建共识,就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了;佛陀本不是任何人的对手方,但千年来无法阻止民众源源不断的香火钱,但无论如何多少来自于贪嗔痴,同样又是佛陀想除的贪嗔痴,但都留下了,善,美,和敬畏因果的种子。多好啊

加密行业最纠结的地方就是一帮互联网人本质上在搞金融,要不然大家维护一个账本在干嘛;过去十五年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领域进来成功过,这压根不是互联网行业;但互联网人进来后先入为主的用互联网思维在做,因此大部分人最后都碰壁了;本质上是一个金融行业,而且是一个相当于一百年前华尔街那样的早期和混乱的金融行业;于是灰头土脸的互联网人会喷你不干净,而传统金融的人在这个周期之前又瞧不上这个行业的幼稚,或者也误以为这是互联网行业就没进来;最后,就是互联网里边缘人+金融里的胆大的人,成就了这个行业的早期主流 ;当然,这行业真正的基石是那一小撮密码学和博弈论的高手们。

加密行业的所谓共识,核心着力点在于,什么样的创新能够将不可能三角化化为某种带来 mass adoption 的可能三角。

关于未来5到10年的两个暴论

  1. 两大货币单向流动的不可逆趋势

    ⁃“弱势法币”通过稳定币体系向“美元”流动集中,驱动力是加息和部分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和失败的工业化 ⁃“美元”持有通过金融体系向“比特币”分散配置,驱动力是多个大国的债务危机预期和无节制印钞

  2. 金融和智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定价

    ⁃金融的基础设施的正外部性已经初步实现定价,比如以太坊作为没有收入但有价值的基础结算体系承载每年几十万亿美金的交易

    ⁃人工智能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定价方式还没有确定,但人们会渐渐意识到按照收入利润去激励和定价OAI这样的公司是很危险的

相比于认定 ETH 本身并非证券,ETF是小事。

进入行业两年,越来越尊重市场,因为市场真的很聪明,如果仔细看,很真实和理智:

⁃70% 的 BTC 持有者一年内未交易

⁃88% 的市值给到有意义的主流资产

⁃0.01% 的综合交易成本是提升效率的

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三个不变的信仰:

  1. 用户必持有良币驱逐劣币
  2. 社会需要正外部性能定价
  3. 市场最终会奖励长期主义

第一个信仰体现在不同国家和人群对于 BTC ETH 和美元稳定币的持有需求

第二个信仰体现在有正影响力但不想用收入利润来激励的AI公共设施会被定价

第三个信仰体现在散户厌倦那些过度融资和过高定价的项目也会倒闭一级投资人投资长期主义和不乱烧钱的项目

2年前的Web3这个概念火热于一个特殊的时间窗口,那个时间点,移动互联网进入了末期,没有太多机会,且大模型AI还没有开始,属于一个机会空窗期,变成了移动互联网人理想的救命稻草,用互联网思路去套用看上去好像也很容易被普通人理解;那个时间点,又正好是Defi Summer造富的中后期,恰巧碰到了covid的巨大降息和发钱,财富效应加上闲钱,瞬间构筑了巨大的牛市;以上这些正反馈,实在太大,太容易宣传和理解,但过于不可复制,且大部分都已改变;因此,将成为很多人无法摆脱的惯性,这个惯性可以大到让他们完全无法看到加密世界真正的未来。

今天和一个人民币科创投资人聊,发现

  • 70% 以上散户在交易
  • 没有基本面支撑现在价格
  • 有某种社会意义或重要性 发现加密资产和科创板里的寒武纪们如此相似

如果TVL模式不改变,所有的layer2或者restaking的项目方和VC本质上都是在给BTC和ETH的质押套娃大户们打工(当然前提是这些质押套娃暂时是安全的),本质上大家都是用未来二级市场的买盘在补贴这些大户来创造TVL再来吸引VC然后再吸引交易所Listing;这样的高息揽储的模式总有尽头的;我相信市场最终会发现,BTC和ETH还是最优质的矿币,然后会试图寻找到其他有长期持续性的矿币,这不能从TVL游戏里找,要从谁能促进交易和赚取长期的手续费里找。这是我们投资的标准。

所有 AI Photo 的演示都是把人 p 掉,而不是往照片里加人。

叙事太多,Altcoin边际价值递减;资产太多,BTC 的边际稀缺度递增;全行业都在为 BTC 大户打工,就像全行业为 iOS 生态打工,为微信支付打工,为抖音生态打工;最终的最终,赢家还是有明确规模和网络效应的网络,其他都是浮云。

其实雍正想要 PK 的古代中国的两个问题,在加密资产领域是类似的,一个改革是要摊丁入亩,让土地多的多交税,而不是生孩子多的多交税;另一个改革是要士绅纳粮,让有钱的多交税,而不是全国一半农民养着一半不纳税的大户;现在整个加密圈,就是全行业在给 BTC 和 ETH 大户打工,但这个游戏无法持续,农民暴乱和革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呢?

如果 Wikipedia发个没有任何 utility的 token,你认为市场会给什么价格FDV?

所有 BTC 之后的各种发明、发散、叙事、妥协、失误、错误,都在不可避免的不断重复和强化一个信念:BTC yyds

加密世界不需要 VC,本质上,因为最值钱的共识来自于用户;VC 只是贪婪被机构化了之后的结果,这种贪婪的结果是 VC 要回报 USD 给到 LP,因为大部分 VC 是 USD 计价的绩效考核,而这些 LP 不一定会吧 USD 回馈到加密经济体中;VC 只有将自己也定位成社区的一员,和过去所有人一样,越参与,越相信,才能使得加密世界的经济体越来越大

BTC 是一个没有基本面的东西,好处就是在于没有基本面,所以最简单的交易策略就是低买高卖,mrvr 到 1 的时候买,到 3~6 的时候卖,验证了 4 次,可预测性强,只要 BTC 长期存在得假设不变,在没有基本面干扰的情况下,交易者只需要对抗情绪,而持有者就更无所谓了,大家恐慌最低的时候定投买入即可。

一级的项目的估值,从二级市场最终全解锁的视角来看,约等于其乘以 5 倍左右(这里假设了,上所时流通盘 20%,以及未来解锁或者说定增时,FDV 不变,也就是币价会有压力,这是假设了最差情况来看的哈) ;一个未上所的项目如果估值是 1 亿美金,其实等于5亿美金投了,那么现在整个行业全解锁项目的市值 能支撑在 25亿美金(假设了一个 5x 回报预期底线)以上的来看的话,有几个呢?

粗略看 30 个不到;所以这行业根本不支撑 VC 在 1 亿美金以上估值投很多项目…

除非这个项目有长期复利,市值越解锁越高,持续有对于代币的需求,无论是实用性的,还是囤积性的,还是投机性的。

所以,加密资产不是相比于股权资产而稀释更少的投资,只要有了相比于他人更长的锁定期,那么VC就要在二级市场上被稀释, 只有没有锁定期,才意味着没有稀释,或者说更加高资本效率的投资。

投资

13 年 来 30~40 倍是什么概念,就是如果在移动互联网元年 2010 年买了 Apple,IRR 大概是 30%,且是能承载规模资金体量,随时退出的流动性。直接超过了99%投资移动互联网的 VC 的业绩。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其实告诉我们,VC 真正的风险不是早期投资容易挂掉,而是很可能忙了半天,最大的价值捕获不在一级市场。

加密项目越看越多,反而越坚定入 BTC,这是一个危险而无奈的心理信号。

记得以前最爱读Mary Meeker 的报告,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中美比较;后来是 a16z 和木头姐报告,纯当做梦自嗨用,主要是图画的好看;现在是 Coatue 报告,尤其侧重宏观了。时代在变化,总有人在报告。

信仰是无条件的。想要有所回报的所谓信仰,本质是贪嗔痴妄念。比如去灵隐寺里拜佛求任何东西的人,本质都是不虔诚的,因为 ta 的所谓信仰是由条件的。 如果我把个人一部分财产放在 BTC,只是求一个安心,一个账户分散风险,而不是求币价大涨,那么还离信仰近一点。 但如果我只是买一个 token 期待大涨,那么还扯什么信仰的话,就真是贪嗔痴了,自己是肉鸡人矿的概率极大。 无条件的信仰是很珍贵的,有一个两个,这辈子足矣。

论早期风险投资的“贪嗔痴” 十几年的早期风险投资,如果说是真的用血泪换来的教训,那么这三条是真心希望分享给大家的,也正好是人性的三大弱点在早期风险投资中的体现:

第一,论风险分散

投资越多风险越分散?非也。因为一旦投资组合中企业的数量超过一定阈值,那么投后管理会非常拉跨,并且会不自觉的降低投资标准,最后拉平成一个 beta 回报水平还得扣掉高死亡率折扣。而且所谓布局同一领域,总觉得投的多了成了一串儿有种互相有交集和合作的假象,排面很好看而已,其实相关性风险徒增;泡沫褪去,发现一堆渣渣里怎么也炼不出金子。总而言之,这里面也是挑战了一个基本人性:贪,也有嗔的成分

回头去看,less is more, more is less.

第二,论共识集中

众人拾柴追逐火焰高?非也。一个很火的项目在一轮里挤了一堆名字闪亮的投资人,看似因为大家了能都是聪明人所以这项目最后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但事与愿违,一方面是三个和尚没水喝,另一方面就是这也给创始人制造了膨胀的假象。泡沫褪去,最后你觉得很好的这些有头有脸的好名字基金,都是要和你在踩踏里比谁跑得快的人而已;总而言之,这里面也是挑战了一个基本人性:嗔,也有痴的成分

回头去看,club deals never end well.

第三,论重仓加注

好公司一定后期加仓?非也。加仓的决定不应该由负责该项目的早期投资人来做,应该有单独的后期团队独立分析来判断是否应该做这笔投资,因为早期投资人在技能上不具备看成长期公司的专业能力,并且常常伴有因为是早期投资人而产生的情感付出和心理成本。所以泡沫退去,大家会发现很多做了不审慎的大笔后轮加仓的早期 VC,亏的一塌糊涂。总而言之,这里面也是挑战一个基本人性:痴,也有贪的成分

回头去看,just take meaningful shares at earlier rounds

三句话总结:不要做不属于自己擅长轮次的追投加仓;不要参与那种挤着一堆有名基金的高估值项目;不要因为想分散风险反而降低标准多投一堆项目

或者浓缩一下:控得住欲望,耐着住寂寞,抹得开面子

对于 VC 来说,以上这些错误也通常是为了做大资管规模的粗糙借口而已,但 VC 的本职不是做大AUM,因为回报势必下降,真正的Home round Alpha 只来自于在早期吃够比例并且单笔实现超大超额回报。别想着投的多就一定投的到,别想着跟着大牌就能大赚,也别想着几口气吃成胖子。反而,必须时刻高要求,甚至是极其自律又得是极其饥渴的状态。

本质上就是要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做符合这类资产风险回报概率分布的投资决策。就算是赌博,也得讲究一个姿势正确。

芒格:在VC投资中能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投资项目都很热门,投资人必须很快做决定。这就意味大多数人都只是在赌博。

过去二十年的核心主题是“连接”

在生产端和需求端被充分连接之后

数字化和智能化会将边际效率提升的压力

推到生产端和消费端本身 于是未来二十年最大的变化或许是

生产端的进一步自动化

需求端的进一步虚拟化

而连接两端的巨头们,会拼命往两端去扩,和新兴公司们碾压和竞争,这是史无前例的。

三个维度来看待资产,不可能三角?

a 稀缺性

b 现金流

c 流动性

ab = 房产(优质地段为佳)

bc = 固收(美债为佳)

ac = 黄金(以及比特币)

abc(一段时间内或者有“条件”的) = 好公司股票(如苹果),有原生收益的公链(如以太坊并质押)

所谓“条件”就是:巴菲特所指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无形资产和转换成本,这四个护城河本质上不只是护城,而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让城外的对手越来越少的力量。

abc 兼顾,不代表泼天的富贵,但绝对保证是班级前半段而不是差生

a 看长期,是保值

b 看中期,是积累

c 看短期,是出口

做 vc 的,一级市场必须只看 a,因为早期的时候没有 b 和 c,但如果二级市场出现了 a 很强的资产,vc 就不香了

如何理解稀缺性? 这个世界最主观的度量衡刻度是时间维度。定义稀缺性可以从时间作为分子分母来入手:

无论主观努力和客观变化,都无法被时间相乘而多,只能被时间相除而少的东西是稀缺的!比如已经发生就不会再继续发生的东西。

也因此,要人为定义和创造稀缺,比如引入时间概念。因为人是活在时间幻觉里的动物,无法逃脱。

稀缺分为有用的稀缺和无用的稀缺

比特币让无用的稀缺有了流动性,也多了一点点用,比如支付转账。

以太坊牺牲了一部分稀缺性,但在此之上增加了更多用处,也因此产生了交易手续费 gas fee 收入。

大部分区块链 layer1或者协议层或者 dapp 都做不到到以上的不可能三角的前两角 ab,一旦想要发 token(即试图发布某种资产) 只能靠人为塑造 c 来用虚假繁荣吸引入场者,因此会发现区块链行业的越靠近历史早年和越底层的资产依旧越香和占比越大的原因,而越表层的越不值钱和死亡率高。除非在应用端出现四项护城河全能的产品。

技术是打败和构建稀缺的杀手锏:技术可以消灭稀缺,比如人造钻石,技术也可以创造稀缺,比如比特币;当然,技术无法独立打败和创造稀缺,ta 需要盟友和敌人,钻石是爱情,比特币是央行。

最后,提醒一句,真正属于自己的稀缺是青春,健康和家人。

每个人的时间会在某一刻戛然而止,资产持有无法永恒。所以与其被动持有资产,不如野心创造永恒。这才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未来 10 年,美国将见证从婴儿潮向千禧年一代的财富大转移,什么规模呢:大约 16 万亿美元,什么意义呢?这将使得千禧年一代人均新增财富 50 万美金,相当于他们现在人均净资产要翻 4-5 倍;当然上述财富比例结构肯定不是平衡的,但这个趋势预示着代际的消费趋势和新品牌的机会。

应长期持有任何稀缺之物。稀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时间二字对于它和它的价值只能做乘法而不能做除法的东西。

1
2
价值✖️时间=影响力
价值➗时间=回报率

对“价值投资”最大误解是把它以为是一种投资策略,其实“价值投资”是一种商业模式,且可复制性极低。这个商业模式要求资金的成本足够低,资金的耐心足够长;

这个商业模式的收入利润来源是三样

第一是长期美元超发在美股里的基础收益率体现(所以价值投资人不是在个股上 trade)

第二是优质公司和主流资产能吃的下大资金且愿意持续分红(或者价值投资者可以 push 出分红)

第三是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有足够低的价格出现

所以要想成为价值投资人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跟着最好的价值投资人去跟买它持有的资产,就好比成为 Apple 的最好方式不是做一个 Xiaomi,而是成为 Apple 的一部分,这个老巴都想到了,所以直接买伯克希尔的股票就好了。回过头来回答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什么是护城河和壁垒?护城河就是能够让你的商业模式无法被复制的核心因素。伯克希尔的商业模式不可复制性,就体现在大部分所谓价值投资人以策略思维来看待,而不是以构建商业模式来做的误差,更何况这个商业模式需要控制几个保险银行现金奶牛为基础的前提。所以一般个人投资人,不要谈什么价值投资。也更别拿所谓价值投资去判断别的投资策略的好坏,因为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

WWDC 后,Apple 的更新潜在威胁了谁?

  1. Apple的write tool代替Grammarly等写作语法辅导软件
  2. Math Notes可替代大部分第三方 Calculator apps
  3. 新的macOS 15 Sequoia搭载的Apple Keychain可以部分代替类似于1Password的apps
  4. 由于更家便携准确的翻译交互方式,Apple intelligence可以代替所有的AI translator 工具:
  5. Siri的跨软件语音交互可以代替Humane的AI pin等交互繁琐的非GUI AI native device
  6. Apple intelligence可以替代所有的open AI套壳chatbox
  7. Genmonji & image playground&Image wand图像魔法棒等图像生成工具集合可以替代Mid journey&Character AI等图像多模态生成Apps 在日常中的快速使用
  8. 新的watch OS 能够综合考虑心率、速度、海拔高度,身高体重进行进行健身效果打分,可以代替或者减少不能从手表或者其他硬件上获得数据源的健身规划软件
  9. 新更新的Mac OS可以对iPhone进行mirroring,代替大部分mirroring apps
  10. MacOS 窗口平铺功能可以替代Rectangle等桌面布局软件
  11. Siri和邮件功能的交互功能代替了Superhuman等email辅助apps
  12. 电话录音和AI总结功能代替或者减少了Plaud和科大讯飞等电话/会议录音软件或设备

周期 > 配置 > 组合 > 项目

美联储不敢大幅降息,因为美国经济和币圈很像,流动性带来的溢价已经是主导了,一旦大幅降息,资金反而大规模流出美国,美国经济因此会硬着陆。所以美联储降息时,是美国经济衰退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纳闷,为何之前美联储加息,美国经济反而相比其他国家更好,甚至美股还创新高,因为这都是资金流动带来的。

别人恐惧你贪婪是不够的,只有当别人绝望你再贪婪才是底。

今天和好友聊到,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在一级市场支持创业者来创造加密领域的新机会,而不是分散精力做一个二级市场的基金或者换到其他赛道比如AI,我说原因有三:

第一,这个领域是唯一一个我做VC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大公司能杀进来干成或者挤压创业团队的赛道。这对于创业团队非常友好,而不像现在AI领域的资本投入竞争和上下游竞争碾压裂度。

第二,这是一个最适合既有能力又有佛心的人去干出大事业的人。也许有很多可以钻空子的盘子,但这个领域真正厉害的创始者,他大概率在做的是一个公共物品,他的杠杆是社区。有社区这样的杠杆,资本效率必然也是很高的。

第三,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行业最大的两个资产已经是5000亿和2000亿水平,金融领域前三大的公司伯克希尔,jpm,visa,也都在这个量级,因此不存在他们来碾压这个行业的可能性了,未来只有合作这一条路,这也符合我们对于下一个周期会是机构周期的预测。

最后,我想说,上一个周期的乌烟瘴气和现在正在经历的去杠杆进程,已经很清晰了,那就是如果还在原先的叙事和惯性里思考和做事,必然不行,因为过去十几年的0利率时代过于特殊,没法作为未来的参考,所以可见的未来,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造时势,一个词,事在人为。既然事在人为,那么早期投资有可能来促进和捕获这样的创新和变化。 如我前一个tweet所述,这个行业任何资产和交易的量级的变化都是几万亿美金量级的变化,既然可以在早期支持创业者来改变这个量级的未来,作为创业投资机构,确实与有荣焉。

于是,再重复一句,Generative Ventures只做机器经济时代的第一第二轮领投机构。谢谢

其它

每一个社交产品创业者(包括这波 AI 驱动的)都和我说他们的目标用户是孤独的。我就好奇了,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都小二十年了,那么多产品和平台,怎么用户还是 tm 的孤独的?!也许我的答案是: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不是用户需求,这是人类悲剧本身。

由瞬间的满足带来的无边的空虚 - 懊丧过去焦虑未来而过度的思考 抑郁症往往来自于这两项诱因;抑郁症不代表不高兴,有时候高高兴兴的人,第二天就跳楼的也有;所以,活在当下,这四个字是非常难的,如果不活在过去,不活在未来,不被空虚架空,时时刻刻扎实的活在当下,是挺难的。

中华民族早就崛起了,现在卡死大陆华人的技术脖子的就是三个华人(拥有或者管)的公司:英伟达,台积电,AMD。哪个民族有能力自己卡自己的?

回头看 拼多多前是拼好货 字节之前是九九房 美团之前是饭否网 没有白走的路 甚至是必然

人们很快会发现,一个说话很好听的人,不是一个真能做事的人,就算这个人整理信息很到位,也最多就是一个超强实习生。这时候大家对于大模型这波的哆啦A梦般的奢望,会经历一波预期的破灭。

保持饥饿,专注当下,方能扛住抑郁。简单说,就是不能吃太饱,不能想太多。不易不易。

史诗级经济刺激政策无法改变局面,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回归到持续进行改革开放预期。政治更加清明,政策更加稳定,政府更多监督。没有这些,底层悲观预期不变。

iPhone,iPad,vision pro都在无限趋近于一台mac,只是它们和用户的交互方式不同而已,手指or键盘or眼球追踪加手势等等。iPhone 15快成一台主机游戏机,iPad快成一台办公笔记本。

中国经济所有的代价来自于中国执政者骨子里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导致的过多的控制和过激的政策所带来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在各个领域会不断积累到巨大的滚雪球,最终需要一次巨大的内部改革或者外部革命来重新来过。我们离这个时刻,可能越来越近,并以加速度靠近,但绝还没到,滑坡需要一阵子。

未来的十年金融周期,作为普通老百姓,每次看到什么地产什么银行什么信托什么保险什么城投,暴雷的时候,先别跟着惊讶惋惜,先把那个金额除以10亿,就可以得出自己的财富和购买力缩水多少的数字,数数数的多了,我估摸着,慢慢的估计能积累到10多万吧,相当于老百姓不吃不喝三年的购买力吧,如果要带上吃喝预算,大概就是十年了。

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有时间概念的动物。一旦有了时间概念,我们就会有意识的追求效率,且无法活在当下,因为时间总是那个最要命的分母。我们创造发明的所有工具,都是追求时间效率的产物,AI只是奴役的工具而已,而不是奴役本身,因为奴役早就发生。 换个角度,尽管每个人都嫌人生苦短,但杀时间的利器反而甚嚣尘上,在最终大爱人类的智能体诞生之前,推荐引擎早就杀掉了无数时间,杀掉了无数奴隶为奴的目的本身。 所以,我们既要为节省时间而成为技术的奴隶,又要不自觉的虚度光阴而成为奴隶的奴隶。 难道必须杀掉奴隶,才能结束奴役制?

吹响机器经济时代的号角

未来,如果劳动并产生收入的主体是一台具备自主行动能力的机器,即 Autopilot 而不是 copilot 的状态,并且该机器可以提供服务并与客户完成完整的一笔交易,那么这台机器就是一个迷你企业;当无数的这样的机器人在承担社会基础服务职能,那么它就具备了明显的公共属性;问题来了: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对这一具备经济效益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定价和资本化?

如果这些机器和智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军事和医学领域举足轻重,并且与生命和生死息息相关,那么人类如何确保所部署的模型和智能是人类所想的和所希望的,比如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所接触和交互的机器人是我们所知道的版本?AGI 将会是自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区块链,人类需要面对的第三个博弈和信任命题。

所以,如果当我定义机器时代的核心命题是什么?

如何定义机器的所有和资本方式

如何确保机器的信任和安全边界

来自中国的新鸦片: 短视频,电子烟,新奶茶。

加密与人工智能泡沫的十年交替 2012/13,第一次减半, btc热 2014/15,计算机视觉投资热 2016/17,第二次减半,eth/ico热 2018/19,自动驾驶投资热 2020/21,第三次减半,defi/nft热 2022/23,大模型投资热 2024/25,第四次减半 两者没什么必然联系,只是AI 和加密实在承载了太多人的想象了

很多人一直误以为这个国家是精英政治,但建国历史和几十年来的尿性还没人让人清醒,这个国家是相当于抖音快手评论区被置顶的那位在治理。

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较多的地区和城市等,我为华人有如此丰富的政治生活方式而感到欣慰,从最集中到最自由都有。这意味着无论怎样,从可能性角度,华人文化相比其他民族和文化,拥有存续的最大可能性,各有各的伟大崛起。

过去中国人的生产力的驱动来源于老百姓对于房产持有(土地还不持有只是租赁)的梦想,大家拼命干就是为了这个,尽管房地产行业本身不带来生产力,但是房地产就像一块掉在狗头上的火腿,驱使着老百姓甘愿接受剩余价值剥削。现在房产作为资产有了衰退预期,那么相当于这股生产力的劲儿被釜底抽薪了。因此,美好生活的锚点需要重新定义了,否则底盘抽走,没有支点,就算上再多政策都没用。也就是说,老百姓必须对新的大资产类别上头,或者对于如何消费才是美好生活有充足的欲望和方向,但无论如何,要能够像房产过去扮演的双重角色(又是生活保障,又是资产升值预期)那样,非常难。我觉得入手点无外乎就是提升生活保障的底线,在股权资产上找到升值预期。

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上帝,自然就在那里。它通过人类探究与技术的进化和进步来显现。而人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因为自由意志的幻觉,觉得成事在人,再辅以时间的幻觉,人们为之努力的脚步再也无法停下来。因此当人类越接近对于宇宙究竟的探索,宇宙就越不需要人类,这是为什么技术发展总伴随着人要被替代的感觉。

5年内,以下这些哪一个最值钱,哪一个最不值钱? 一、30手贵州茅台股票,当前价值500万人民币。 二、12个比特币,当前价值500万人民币。 三、10公斤黄金,当前价值500万人民币。 四,1000股英伟达股票,当前价值500多万人民币。 五,2000股微软股票,当前价值500多万人民币。 六、北京和上海核心的小户型一套,当前价值500万元。 7、50个经典款的LV包,当前价值500万元。

美国是 L1,美国的所有跨国企业和军事集合体是 L2,所有用美元贸易的国家都是DApp。欧盟曾经想做Solana 然后被美国废掉了本质上也变成 dapp 了,中国其实一直是最大的dapp,比较中心化,有点 tron 的意思,买中国货就是图个便宜,但是中国类似于 dydx 那样想做 appchain 了,现在想换个语言来挑战,类似 move 链,但无奈是联盟链起家,开放性太差,dapp 不够多,还看不到希望。但是最大的隐忧是,美国这个 L1 是无限通胀的,几乎自己不怎么 burn,全靠 dapp 们来 burn,但是能被剥削的 dapp 不多了,现在大家目光看向了印度,尽管印度还只是一个 axie 那样的打金队伍级别的 dapp,但大家觉得他可以替代中国,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呢?

“价值”和“时间”是困扰人类的两大基本人造概念,佛家也试图解决因此而产生的痛苦,这俩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所在。

能被权力机构说关就关的东西,都有机会在加密世界再做一遍;但加密世界最聪明的,不是再做一遍这个东西,而是直接用技术塑造新的权力机构,直捣黄龙,治标治本。

A股都能有Kimi概念股,就别怪加密领域worldcoin可以市值赶超OpenAI了,以及一众的加密AI项目了。如果说加密金融体系还是1900年的华尔街的话(交易所和发审委和券商和做市商是一家人),那么的确大A其实也只是一百年前那样的巨婴水平了,毕竟这个国家的政治文明也从未跨过慈禧预备十二年立宪的水平,不怪不怪。

军事,能源,农业,半导体。这是美国四大全球第一出口品类。也都是美元的使用场景。第一个我们尚有落后,后三个我们都依赖外部进口,这是为什么要有底线思维了。所以互联网,娱乐,消费啥的,真的不如这些重要,如果你是最高决策者。

为何中国改革开放可以成功? 第一,民国金融老人还健在,和苏联不同 第二,海外华侨回国来投资,和印度不同 第三,分了股份没有回头路,和委内瑞拉不同 (来自他人分享)

新时代的第三世界 = 中东+东盟+拉美 = 在中美竞争博弈中目前还能够左右逢源的地区 = 承载了国际贸易体系承前启后的作用 = 资金供给,能源供给,劳动力供给和汇率稳定的全球新影子产业带。

中国只要不主动发起战争,不开放外汇管制,不迫害知识分子,基本上可以躺着赢下去。碰到任何问题,只要再苦一苦百姓就能迈过去混过去。要什么惊喜的话,解决掉粮食,能源,半导体的依赖问题,就更加大成了。

大陆人民币,香港加密,两只拳头一起去美元,听着很标题党,不说是阳谋,也有点巧合。Long China + Long Crypto 有没有章法,且看。

幽默,是用高智商起到高情商的效果的方式;自信,是用情商起到高智商的效果的方式;它们都无法直接改变现实,但能让周围的人也包括自己充满能量,这个能量是一切的开始;用幽默和自信相反的情绪手段,需要考虑能量的损失,可以换取短期变化,但长期是消耗的,除非把人当做耗材用。

人一辈子的说话对话不间断录下来是 50TB,一辈子看到的东西录下来 1080P 是 2000TB,未来 NAS会是一种新型的 URN。

晚清经济史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民族主义狂潮,都与排斥技术有关。第一次是晚清高举“自强”的意识形态旗帜,拒绝西方技术。第二次则是1949年之后高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口号,将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这种思潮或者说方法,到今天为止,还很有市场。当年晚清官僚认识到技术的落后,很不情愿地提出一个妥协式的措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还算有点学习精神;1949年之后则干脆完全封闭,关起门来“赶英超美”,用一种“大跃进”的方式,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荒谬的经济发展闹剧。

其实人也会这样,自卑,极度自恋是这种表现形式,我总结其实就是愚蠢又勤奋。自己逼着自己非得逼出个大招来,不放过自己,极度苛求自己。

今天的中国人做对了两件事,第一是1978年的开放,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学习西方技术的开始,第二则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也是在技术的层面,在贸易的层面,将中国人的命运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由此,中国终于成为这个世界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晚清曾经在1757—1842年推行过一种致力于对外贸易的制度:广州制度。

大意是,晚清所有的对外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地进行,广州贸易制度对外构成了晚清政府的一种不得已对外开放的姿态,对内则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贸易垄断,并与同一时期西方盛行的自由放任贸易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意思的是,资料显示,这种垄断性的、有限开放式的广州制度,事实上是由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共同实施的。

另外一个著名的自由贸易区域,是伶仃洋。可以说,广州制度之外60%的国际贸易,都是在伶仃洋一带完成的。1832年,违禁的鸦片物品占到了广州进口总值的一半以上。”

中美之间的贸易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1818年,美国在中国最大的商行旗昌洋行设立,4年之后,美国人的同孚洋行成立。

当年的自由贸易局面,为1978年的开放提供了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邓小平时代的开放事业为什么选定在深圳、蛇口地区,而不是北方的大连,甚至不是东边的上海?这不是官方的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历史传承,今天的深圳、蛇口地区,事实上就是当年的伶仃洋一带,这包括了后来勃兴的香港、澳门,当然还包括今天中国自由经济的南大门,广州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整个珠江三角洲。

假设历史上没有以广州为中心的自由贸易故事,日后的改革开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也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尽管这一串醒目的历史事实中,的确存留着这个民族无尽的屈辱,但商业的元素、市场的力量却超越国家主义和意识形态,直接指向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生活。

无论强大的垄断性政府如何打压民间金融,正是这些所谓师出无名的民间资本,让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建立了初步的市场经济征象。这是一种起源于晚清的民间货币传统,是一种市场的自发秩序,更是一种与中国经济有关的、与中国人有关的、真正来自于市场的智慧。

大量的西方商人就是抱着这样的经济学理念来到古老的中国!中西商人之间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上的落差,显然是巨大的。至少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在中国,重商主义、国家主义、计划经济几乎完全主导了中国经济的走向,亚当·斯密的信徒们在中国节节败退,与之相适应的,是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在这样的历史里节节败退,一直到1978年,邓小平把外国资本和中国企业家请回来。

创新并不等同于发明,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的过程。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创新把现有的生产能力用于新的用途,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创新将会导致新的商业领袖的崛起,并构建一种崭新的人类生活方式。

——熊彼特

轮船招商局的故事

1872年8月,李鸿章终于决定组建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真正具有股份制结构的企业就这样登上了舞台。

由于轮船的出现,航运低运费的时代来临。刚开始的时候,美国的旗昌轮船公司还能够和他的竞争对手达成协议,在中国水域遵守统一的运输价格,但当中国轮船参与到竞争之中后,这种协议迅速成为一纸空文。

1874年3月,当3家外国公司决定在长江、上海到天津这两条航线上保持较高运费一个月之后,中国的轮船公司则大幅度削减运费,春天的时候,比英美公司收费低30%,到仲夏,从上海到汉口的航线运费,竟然降到每吨2两,这比旗昌洋行和太古洋行联手订立的价格,低了整整一半。

当时的《申报》对此大肆报道,说中国公司在争取货源的竞争中,已经成功战胜了外国公司,引来上海滩民众一阵激动。
事实上,为了尽快参与到竞争中去,唐廷枢曾经一度接受过怡和洋行提出的价格协议,三家公司在上海到天津的航线上遵守商业货运统一运价。这个建议的初衷是希望避免低水平的价格战,确保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思维定式深处的潜规则意识开始粉墨登场。现在看来,轮船招商局的商人们通过暗中付给托运人更高的回扣,来逃避这个协议 ,外国人现在不谙此道,明明看上去一样的运输费用价格,但大量的业务却纷纷被中国人自己的公司纳入,这让外商们一度大惑不解。

比暗中送回扣光鲜一点的办法是政府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支持轮船招商局的生意。由于李鸿章的权力影响力,基本上,用中国轮船托运茶叶的货主,在货物途径直隶省的时候,可以免交内地税。

外国轮船当然无法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但是比这种优惠政策更具有影响力的,则是李鸿章用他的权力为招商局打开了垄断之门。比如李鸿章就直接将运送漕粮的特权让轮船招商局独家拥有。”

这种由价格战、税收优惠政策和行业垄断组成的一套非市场性措施,让轮船招商局在开头的一段时间内风生水起,气象逼人。最直接的效果,是英国商人华海轮船公司的收益大面积滑坡,1874年,也就是轮船招商局开张的第三年,英国轮船公司的收益率是19.7%,分红利10%。次年,这种局面无法维持,收益率和红利率减少过半。到1976年的9月,它的收益率进一步减少至8.9%,红利率为0。到这一年的年底,公司不得已开始将公司的股票以每股56两出售。

相比英国轮船公司,美国商行旗昌洋行的日子更不好过。1874年和1875年,这家公司的收益率仅为8.3%,1876年降至7.9%。1866—1873年,该公司曾经每年分发12%的红利,在遭到轮船招商局的竞争之后,1874—1876年,则每年只能分红7%。为应付江河日下的局面,该公司不得不提取储备金,作为船队必需的更新费用。

这样的局面,正是李鸿章立志创办轮船招商局所要达到的效果。外国人正在商业领域节节败退,中国人的商业民族主义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大的收获还在后头,从英国方面传来隐秘的消息,他们希望能说服轮船招商局买下华海公司船队,而且这样的想法甚至已经提交到伦敦加律治爵士的案头,并且得到了他的批准。美国的旗昌洋行也有这样的想法,属下轮船公司也打算出售给轮船招商局。这样的消息让李鸿章和他的下属欣喜若狂,中国近代商业史第一桩跨国并购案例即将上演。

1876年的深秋,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感到有些撑不下去了,他们的股票,本来每股面值100两,这个时候已经跌到70两,而且贬值的态势看上去并没有停止的倾向。公司决定整体出售给中国人。12月,一份与出售船队有关的整体并购计划递到了轮船招商局的总经理办公室,这个时候唐廷枢并不在上海,但副手徐润一看如此大好机会,立即展开了与旗昌的谈判,迅速把总价格锁定在222万两,包括购买旗昌轮船公司的船队和资产,计200万两,旗昌洋行在上海和其他3个口岸附近的资产,计22万两。

1877年1月,轮船招商局与旗昌洋行正式签署并购协议,6日交付定金2.5万两。如此,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第一次由中国本土公司并购外国公司资产的计划大功告成,轮船招商局正式拥有16艘新增轮船,在中国水域7条航线上行驶31艘轮船,同时还拥有包括上海、天津、宁波以及长江中游等许多条约口岸的码头和仓库。 它还在中国南方口岸至新加坡之间安排了一艘船只,运送中国移民。如此规模,使得轮船招商局立即成为当时中国市场经营规模上最大的公司。

1877年4月,他们在“轮船招商局董事报告书”中宣称:“我们在经营中的经验向我们显示,我们能够成功地与外商匹敌。”

一个时代的经济征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家的活动来体现的。晚清在它最后的几十年内,忽然产生了一批有成效的企业家和贸易家,肯定是市场的逻辑在起作用。尤其是一批草根阶层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成为中产阶级,或者是超级富豪,这表明,晚清最后几十年的市场建设为大量有商业天分及有志于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晚清之所以优秀的商业家辈出,说明市场已经处在一种开放的过程中。这对于一个古老的国家而言,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可惜在不久之后,晚清政府再一次回到国家主义主导经济的陈旧轨道上,再一次用暴力的手段和民粹主义的情绪,与国际化力量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和军事形态的对抗,中国的市场建设和企业家建设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有一个历史事实需要强调,晚清最后长达80年的商业发展,其中有近一半的时间被国内外的战争裹挟。这无论如何都是对市场发生和发展的一种巨大的破坏。企业家在一般情况下都渴望和平的市场环境,因为这有利于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市场的自由交换。

太平天国

从1850年开始,一直到1864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洪秀全领导的部队,前所未有地反对任何商业经济形式,他甚至为此处决了他手下的十几个人,理由是这些人竟然在太平天国攻占下来的城市里经营商业生意。当有少数外国人试图和太平天国商谈建立合法商业的秩序,洪秀全几乎是一口拒绝

太平天国之乱究竟给晚清的经济带来了多大的冲击,美国商人约翰·何德的日记里有生动的描述。1861年4月11日,何德从上海出发,沿江而上,发现长江中下游已经没有一座完整的城市,镇江被摧毁殆尽,南京像坟场一样荒芜。其他的城市都是如此。他特意到镇江走了一圈,大声惊呼:“天哪,一副破败相,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惨的城市了,是被造反者破坏的,现在全部的人口,只剩下几百个最龌龊的流浪汉

1855年前后,太平天国占领了浙江和江苏,运河的漕运也被彻底切断,只留下了海上运输一个通道,

可以说,晚清的国民经济几乎被太平天国摧毁,可是国家还要继续运行,财政危机可以说是空前紧张。为应付这种局面,清政府从1853年开始,对商人征收零税,这就是所谓的厘金。毫无疑问,厘金制度阻碍了商业的发生和发展,因为它是对消费品的贸易征收,不是在货物通过厘卡时作为过境税征收的,这导致所有的商业零售商几乎一夜之间倒闭。

太平天国在他们抢占的范围内,也开始制定固定税则,因此可以说是层层关卡,根本没有商业腾挪的空间。

企业家不独立,才是辛亥革命前中国企业家最主要的风景。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一个独立的企业家阶层,整个社会结构中,一直被肯定、被尊重,同时认为极有价值的,是那些儒家的官僚绅士。
这的确是个病态的现象!

中国企业民族主义的陷阱

民族主义迅速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国际化市场交换时代的主题。总体看,秉承自由交换理念,愿意妥协合作的企业家,只占了少数,大多数的企业家和商人都加入到抵制和反对外国企业势力的浪潮之中,只有这样做,企业家的立场和观念才能与风起云涌的市民社会达成一致。由此,对外国市场力量的抵制,成为黄金时代中后期的主流。开始是一些社会活动家,接着是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小市民,最后是企业家也加入其中。有趣的是,企业家由于拥有一定的财富话语影响力,他们的加入迅速强化了中国人在国际上任外国势力欺凌的屈辱地位,这让所有人都倍感羞愧,因此大家一起形成合力,反对外国市场力量强加给中国人的不平等条约。

此情此景,是每一个积弱多年的后发国家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要遭遇到的问题,是被动展开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一方面,站在市场自由交换的角度,外国市场力量的全面进入,几乎是每个后发国家必须要接受的事实,因为市场不开放,国家就不能发展,企业家就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业力量必然要面临国家强大这样恒久的命题,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国家,产业报国事实上就是企业家的民族主义,企业家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思维定式、一种文化传统,每个企业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在共产党的领导人看来,中国必须对外国势力保持高度警惕,帝国主义才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敌手,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敌人,为了解除中国人民的痛苦,为了中国的独立与自由,非急速打倒帝国主义不可。

共产党人早期的经济理念,抵制国际贸易,仇恨外国经济力量,并将一个市场交换的命题上升到国家独立自主的命题,这种置换逻辑的核心价值,正是狂飙突进的民族主义。我们反复说明过一个观点,任何民族主义在市场交换的层面,都是一种封闭;而任何经济的衰落、市场的垮塌,都是从封闭开始,因为民族主义破坏了最基本的市场规律。

第二个重大的影响,是抵制运动延缓了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短期来看,抵制运动的确有一定的市场利好,它一方面排斥了外国先进的经济技术与企业行为,但另一方面也复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术,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现代工业水平的提升。比如杭州鼎新纱厂的发展,就得益于杭州的抵制运动。天津的抵制运动闹到后来,外国的纺织业尤其是日本的纱厂渐渐退出,一批政府官员合股的北洋纱厂得以创办。广东这边的情形也是大抵如此,本土针织工业快速发展,有取代外国纺织业的趋势。

但这样所谓的“经济奇迹”却不能可持续发展,到1923年,国内工业便开始大面积垮塌。一方面是大量的本土企业由于得不到外国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国际贸易支持,几乎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情绪激动的消费者,虽然嘴巴上高喊国货,但实际上的消费心态,却是迷恋“洋货”。这使得本土企业普遍陷入了生产和销售的困境之中。

(没想到和今天如此神似)

“第三个重大影响是,这种狭隘的、短视的抵制运动与民族主义为一批专制独裁的野心家提供了社会基础。这导向了两种途径。其一是经济上的闭关锁国,一种以独立自主为名义的反市场、反开放。黄金时代之后,中国经济整体走向民族主义、区域主义和大政府主义,无论是民国政府后来兴起的国家资源委员会,还是1949年之后的自力更生口号,都是抵制运动的延续和发展。诸多图谋在混乱年代谋取政治利益的野心家们,正是那些站在抵制运动的潮头呼风唤雨的人,是他们利用人民在市场经济层面的无知,将国家拖进深渊。其二则是政治上的专制独裁,一种以救亡为名义的现代暴政。国家的发展从共和的构建状态快速倒退,退回到比晚清皇朝体制更加野蛮的现代性独裁体制,不仅毁灭了一个时代每个人的自由”

“权利,也毁灭了黄金时代市场经济的大好态势,这种局面,从国民党时代就已经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则是癫狂的顶峰。”

(终于在癫狂的顶峰后,在1978年拨乱反正了,但也请记住温家宝说的:“如果政治体制不改革,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还可能重演。”)

中国人在积弱多年之后,已经积累起一种巨大的民族自信心理和民族自卑心理。一方面人们希望中国独立、强大,希望能尽快胜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中国人远离西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同理的思想逻辑,中国人希望中国能从外国列强那里学到新技术、新经济,但却又坚定地抵制列强的种种行为。无论是列强的政治图谋,还是他们的国际贸易行为,都被中国人强行抵制。这正是狭隘民族主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会遵循的奇怪的意识形态与发展方法。不单是政客、知识分子拥有这样奇怪的心态,广大的企业家阶层也会卷入其中。华盛顿会议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和企业家阶层试图联合起来,兴起一个广泛的民族主义独立性运动,要将“超级帝国主义”拒之于门外,这里的超级帝国主义,正是指美国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你说这种矛盾有解吗?确实打心底里想自强但ego又太大、太大,不纯粹、不通透、不诚实面对自己。卧薪尝胆可吞吴,终究只能放在个人身上。)

我们想说的是,即使蒋梦麟拥有如此广阔的经济背景和教育背景,余日章拥有基督信仰这样的世界主义价值观,也无法阻止他们走向坚定的民族主义。国家与民族层面的救亡图存是他们人生的最高目标。

蒋梦麟的著作《西潮》,乃是影响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大众读物,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本。他不仅对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了如指掌,而且对中国的民族独立有着一颗熊熊燃烧的赤子之心。

这正是中国一代书生的集体主义情怀,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经济的价值谱系有着一颗拥抱之心,一方面却又被浓烈的民族主义情怀烧灼。蒋梦麟、余日章两人以“国民代表”身份在华盛顿游说、演讲,正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站在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角度观察,经济史学者的观点显然要跳出这些莫衷一是的争论。无论是中国企业家们直接参与政治和外交的行动,还是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民族主义诉求;无论是孙中山整合军阀和企业家的和平宣言,还是共产党人对海外企业家力量和本土企业家力量的批判,事实上各个派别都遵守了一个巨大的意识形态前提,这就是火热的民族主义。也就是说,在黄金时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沿着全球化的开放的市场理念走出很远,这使得中国的企业家建设并没有深度发展,中国人更加关心的命题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这才是中国人在进入近现代之后最大的使命。无论是晚清时代还是黄金时代,无论是国民党政府还是日后的共产党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精神才是最大的旗帜,谁把这面旗帜举得更高,谁就能赢得时代、赢得政治。

(这种势怎么可能阻挡呢?在当时的这种叙事怎么可能被左右呢?最聪明的人都在当时做出这种选择。)

第三次开放

理解1949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变迁,需要强调一个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经济学面相乃是德国和苏联式的大政府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而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经济学面相,依然是全盘学习苏联模型。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史事实,必须要陈述清楚。

历史有时候非常具有一种偶然性的吊诡!当马克思的理论在全球应声者众的时候,1929年,整个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股票市场崩盘,银行体系崩溃,整个20世纪30年代出现蔓延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失业率超过25%,以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龙头的苏联,却在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美国和欧洲的市场经济一片楚歌,但苏联人的计划经济却一路高歌。1929年,苏联人大规模实施的农业合作化、工业化,其增长速度是过去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没有过的,人们似乎觉得一种新的,更加优越的发展模式正在诞生。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范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太多的人相信苏联人找到了真理,人们以为一个美好社会即将出现,连英国人罗素、法国人罗曼·罗兰、中国人胡适也曾经短时期内认同这样的局面。

所谓潮起潮落,随波逐流,新中国刚好赶上了这次经济起伏的周期,毛泽东的成功,就是以计划经济的名义将中国人聚拢。这正是他的核心经济思考:无论是1949年之前的革命行为,还是1949年之后的建设行为,他不会有第二项选择,计划经济方式是唯一的方法论。

这是一次中国人无法避免的计划经济时代,好在市场经济有着固有的规律,60年之后,全世界试图发展经济的国家,都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只是这样的60年,人类社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苏联人的经济图景和国家图景因此化为乌有。而在中国,人们几乎是在一种很不情愿的背景下,才回到市场经济的轨道,因此,我们的市场经济叫作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不过问题是明显的。第一,这种单向度的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政策走向,遮蔽了一个新兴国家在发展初期的更加全面的视野。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处于渐渐复苏的状态,可惜新政府不愿意看到这一点,或者是没有能力看到这一点。第二,这种向苏联全盘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一种经济学常识上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共产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联盟,这导致新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严重缺乏市场经济的常识。而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健全的体系,可惜新政府无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层面,还是政府经济决策的层面,在这方面均处在局外人的水平。

上半年书与人

2023年的上半年读书、笔记我就写下来了

信息过滤、信息屏蔽、大脑减肥,执行生产力高的行为,我觉得这是我在未来一年应该修炼的。

回顾一年,慢慢上道了,有了一个执行的框架,不是无头苍蝇,但同时回过头来看,执行地不好,时间拉很长,原因就是:缺少就是可执行的手册,否则不是2023年写下,一直没有指导指南。

所以直到今年看了

《信息流沙》

《拒绝看新闻的艺术》

《王川宝典》

剩下有价值的是

《影响力》

《论持久战》

《芒格之道》

《极简央行课》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依然有价值的2023箴言

  • 这个世界的知识,如果我们想明白了都是简单的,如果我们感觉复杂,那往往是没想明白
  • 年轻人的机会,永远依靠两点:新技术和新文化
  • 大家不需要无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内在关系,并釆取相应动作。大家必须像雷达一样捕捉重要事件,正确解释内在关系,并且独立思考
  • 加速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息息相关的,几乎每个人都同意这一点,资本主义是一个要求持续、无止境的增长的体系。企业要维持下去就需要扩张,国家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的经济体无一例外,从历史上看。
  • AI催生的新的镜像世界依然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因此“回报递增”之类的法则不可能消失。
  • 让一家公司成功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高效地制造产品的能力。
  • 要有自己的想法,必须有想象力。
  • 证券交易所中人尽皆知的事情不会让我激动”,那我们如何发现机会,不是财报,不是数字,而是字里行间的细节。

王川

今年上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王川宝典》,边读边摘录、记录成了单独的三篇《王川超级连接者篇》《王川投资篇》和《王川观念篇》留作痕迹,他也入选了我的2024年度朋友。

也由于受到启发,我开始了践行超级连接者的道路之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人诚不欺我,但前提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信息源,千万不是愚蠢又勤奋。

读书要勤,王川写到

反思过去各种挫折的时候,意识到挫折的本质实际上不是努力不够,人不够聪明,而是信息不足。信息不足的时候,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短板在于信息不足!信息不足,选择就很少。选择少,意味着费牛劲试图解决一个完全错误的问题,很长时间没啥进步,内心痛苦而愤怒。但以过去的物质条件,实际上很难突破这种信息不足的困境。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信息是海量的廉价的。就等着有心人去开拓。

人的焦虑,本质是是来自低维度的认知,以为某些障碍自己一定必须要努力跨过去,然后心急火燎。而多读大量跨学科的书籍,可以不断低成本地发现新的维度,让自己轻松绕过一些单维度上的障碍。这个过程没有上限。

读很多历史书籍的一个好处是,可以看到各种历史人物事前“猪一样”的各种误判。而当你看到这种误判非常有规律地在现实世界大量重复发生时,会有一种让人非常兴奋的快感。

读世界历史是“见世面”和洞察本质的最便宜最快的方法。

大量阅读世界历史,就是软件2.0的自我培训方法;不读历史只看局部的现实的数据去试图用单一的叙事方式(好比人为设计的算法)理解世界,即使精度再高,也可能陷入软件1.0的无解的死循环里面不能自拔。

信息生活

所谓有效地生活就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生活。由此可知,通信和控制之作为个人内在生活的本质就跟它们之作为个人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样。[1]

我也反思了自己,其实每天我是以信息为食,信息穿过自己的大脑,这些信息流中,一些被编码进我的思考中。一天的时间,如果手机在线,我就在线,我随时随地都在接受信息,检查手机,注视手机。

一日可能只吃两餐、三餐,但是对于信息,除了睡觉,手机的screen time功能,很好地已经告诉我每日的在线时间。

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是不是减少我对世界的模糊理解的不确定性,让我对真相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呢?

如果没有,就应该反思,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很有问题。

screentime202406

信息沉迷

人在获得信息会分泌多巴胺,我不知道怎么生理机制是如何被塑造的?什么时候大脑进化成这样的?总的来说,在信息流沙中,我们使用和满足,我们是受体。现代社会由于不再是前农业社会、工业革命早期,需要工作几天、几个小时来换取生存的食物,现在更多的需要填补的是精神空虚。

信息流沙的低成本、丰富性、不受时间限制的即时享乐,无疑让大脑上瘾。另外一点,信息流沙中提到: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更多时候是处于一种脑力不足的状态。我们没有办法应对扑面而来的挑战,不是没有足够的知识,就是没有足够的精力。【信息流沙】

这符合现实的现象,不仅仅是信息流沙,就连近10年来人们对刮刮乐彩票的态度也是一样,充当了“脑力不足”状态的填补和愉悦。

所以我更加明白了,我也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我认识到这些底层逻辑的时候,在过去的生命里,在过去的生活中,我有多少已经被影响了呢?

Rolf Dobelli 问他自己:“ 在我已经花了几万个小时读新闻,然后扪心自问两个问题之后:现在你更了解这个世界了吗?对事情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了吗?” 而他的答案都是:并没有。

短暂而简化没有上下文的信息,只能是垃圾。

对低水平事物的无原则接纳,就是对高水平事物的辜负。【王川】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在两千年前提出进一步的哲学主张:「你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你变成怎样的人……假若你无法决定要在自己的脑袋里装进什么思想与意象,别人会帮你决定。【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

做减法、消毒

生活工作就是一个一半时间做减法,一半时间做加法的循环往复,不断优化自身信息和能量效率的过程。【王川】

这个问题的解药是:高度自我觉知,每天保持一定强度和时长的锻炼,尤其是户外的锻炼。谨慎选择你的环境和信息源,定期果断删减更新你的朋友圈子。【王川】

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是看极少数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对一些趋势的预测分析,而事后发展和大众直觉相反,却和他的预测框架基本吻合。这种分析,值得反复阅读追踪,真正理解其底层逻辑。【王川】

垃圾信息输入的增长是一种贪婪和贪欲,本质它是一种高频的消耗,和彩票、赌博本质是一样。为什么要减法和消毒?因为大脑稍微不留神,它就太贪婪,同时环境太多诱惑,它容易被无条件的被编码。所以你说要不要做减法和消毒?

有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应该被刻蚀到大脑,比如基本的媒体素养、基本的金融素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它们构成解读复杂信息的出发点。

这就是我在2024上半年最重要的收获和感悟。

对于《影响力》,更多了解他人如何利用我们的心理的,也是理解自己的心理。

对于《论持久战》,分析框架,你我他们的分析决策,厉害。

对于《芒格之道》,已经分类写了三篇,值得回顾。

对于《极简央行课》,这就是我说的基本的金融素养。

对于《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几年回顾一下,他的真诚,自己还是不是一致呢?

1.一周是一年的2%

人为制造的不确定导致的生意模式

一些现象的固守,人为地制造了获取成本。

最近在清迈考摩托车驾照,分理论考试和上路考试,不用说全世界都是这样。

在理论考试中,我意识到这个现象是社会很多其它现象一样的本质,人为制造难度成本,它无关是否有效。在实际操作中,我并不会真的按照标准答案去操作,同时它的答案,一定要选择最优解,问题就在于何为最优解?

像我考了 3 次没有通过理论考试,第 4 次才过,是我太犟,有一些我觉得也正确啊。花了两个整天时间,集中精力在上面,对我来说,对不少人来说,会认为浪费(未知未来的时间成本,这点很可怕,像这样一直不交易不到,需要的时间其实无法计算)

于是这里就有一个商业模式出现了----保过,本质是消除未知为确定性。在这个过时且无法合理固守的现代行为活动中,人们人为地制造了获取成本,而且一旦形成行为模式,就是几十年,百年都无法改变。

简短汽车驾驶证考古:

早期的产品质量证书和身份证

1886 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内燃机汽车。

1903 年,普鲁士迈出了向现代驾驶执照迈出的另一重要一步。1903 年 9 月 29 日通过的道路法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强制车辆检查和要求驾驶员接受技术技能测试的道路法。测试和检查由“Dampfkessel-Überwachungs- und Revisions-Vereine”(DUV)(英文为“蒸汽锅炉监督和修订协会”)进行,该协会是现代 TUV 组织的前身,负责测试和验证几乎所有锅炉的安全性。所有产品均在德国销售,与其说是驾驶证,不如说这更像是产品质量证书。

同样的,在 1903 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和密苏里州于颁发了第一张驾驶执照。这些不需要检查驾驶技能,只不过是身份证。

驾照能力测试

1907 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现在需要更好的汽车法”的文章,其中报道了领先的汽车专家对驾驶员经验不足和粗心造成的事故的关注。由于汽车是新的,因此人们不习惯汽车的动力,并且经常开得太快或太鲁莽。

1908 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推出了 Model T,这是许多中产阶级美国人首款负担得起的汽车。罗德岛州成为第一个要求司机通过笔试才能颁发驾驶执照的州。

1913 年,《纽约时报》发布了一份报告,称新泽西州要求所有驾驶员通过对其驾驶能力的检查和笔试, 希望其他州能够效仿新泽西州的领导,以减少事故数量。

而到 1920 年代末,有 75%的家庭拥有汽车,才有了汽车驾驶证的说法,因为驾驶事故频发。

加利福尼亚现在以其汽车文化而闻名,它于 1913 年开始需要执照,并于 1927 年开始考试。但是,所有州都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才采用许可证和测试。1930 年,只有 24 个州需要驾照才能驾驶汽车,只有 15 个州进行了强制性驾驶员考试。1954 年,南达科他州是最后一个开始颁发许可证(无考试)的州。此外,少数州直到 1950 年代才进行驾驶员测试,包括阿拉斯加(1956),亚利桑那州(1951),爱达荷州(1951),伊利诺伊州(1953),密苏里州(1952)和威斯康星州(1956)。1959 年,南达科他州成为制定驾驶员考试要求的最终州。

**
**

最后一个国家

1977 年,比利时是最后一个要求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以在公共道路上驾驶汽车的人。

(题外话:汽车驾驶证普及所花费的时间比我想象长很多,甚至是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在大量有了汽车之后,在这个流动性之上出现了出租车司机,出现了打车、拼车、代驾等新的连接,到现在的自动驾驶。这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是分散的流动性上面会进化出新的流动性聚合模式,但这其中自动驾驶还不属于这个范畴。

关于原始第一手信息源

在一个语言不通畅的地方(当然这是表象,今天很多工具可以做到翻译了),我想谈论的是我依赖的信息源的单一性,**一种语言本身是一种信息茧房。**当我想交易一个未知的事物(驾照),如何获取时间成本、信息成本(5 个小时 basic trainning,自己带摩托车,考试场地没有可以租等一手信息源),这些呢?

第一反应,我去中文语境的小红书,按道理这个市场流动性很大(在清迈的中国人群体很多),可以获取到相关的信息,确实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交叉比对几篇后,我形成了已经足够作出决策的判断,我都不会怀疑一些环节信息的不足和缺失。

平台数据算法给我推送的帖子(#清迈摩托车驾照自考)。(后来我看到有极少的帖子,但是是 7 个月前,其中有人谈到需要自己带摩托车,这个我缺失的信息)。

所以我付出了额外的成本,及时是在流动性很大的池子里,我也没有及时发现得了这样的信息。

这件事给我警醒,在我每日以信息为食的过程中,甚至反思过去十年中我每日为食的信息。

二手信息(来自个人的,第三方机构的),我对它们的信任程度是有多高?比如对于澎湃、三联周刊,我大致不会怀疑,甚至直接引用。我相信出自这个组织之手是经过他们验证的第一手信息源,即使它们也还是第三方机构(也有独家内容)。

但即使这样对吗?为什么我做出这样的决策呢?本质我还是没有依据的,我问问自己?来自广泛的传播辨识度?来自感觉?来自阅读他们的文章后的交叉对比,所以选择相信了这个第三方?(本质我也想省力寻找第一手信息源,面对第一手信息源,我不得不面对可能的长篇消化、寻找成本)

回到今年的主题,信息消毒、信息分级、信息筛选上面,这一次从自己亲身体会到第一手信息源的重要性,还有在流动性池子中如何筛选(回溯,最新的同时也是追逐热点的)。

在 web3 更加如此,99%的我们是因为信息在交易,在这条信息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在交易。信息是高频的,肉身根本无法应对。

解决办法

这下我应该警惕那些简化了的二手信息,没有上下文,解释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它们习惯用B是A在xx上的版本。

在准备吸收任何信息的时候,都要自己心里问下,是不是没有上下文的简化版?比如驾照这件事上,英文预料区是不是要看下?官方网站文档是不是要看下?

啊,驾照这件一次性事件没有这么复杂啊,需要这么追根溯源吗?那就用第二种方式,回溯,还有去另一个流动性大的池子,综合比较,提高成功的概率。

参考:

https://www.motorward.com/2017/01/the-history-of-the-drivers-license/

https://itstillruns.com/history-drivers-license-5552087.html

https://www.history.com/news/when-was-the-first-u-s-drivers-license-issued

https://www.motortrend.com/news/fast-facts-the-113-year-history-of-the-drivers-license-110875/

在遥远的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的时候,我爷爷辈都还没出生。

21世纪之初的互联网泡沫,我破壳是破壳了,但还没上学。

二十几年后的2024年,黄教主的GPU,比奢侈品还像奢侈品。

2024年6 月 18 日美股收盘,英伟达以约 33352 亿美元市值首次登顶全球第一。

如今英伟达的毛利率超过七成,净利率超过四成,比奢侈品里溢价最多的爱马仕还要高。

无处不在线的空间

在本世纪之初,一个裹挟着金钱、人才、投机者、投资者的巨大能量球,在泡沫破裂后的十年时间里诞生了改变几十亿人的互联网产品和伟大的科技公司。 Google Play Store 和Apple AppStore的二维码贴在无数的生活物件上, 它们就像行走的收税二维码。全球的GDP总额从2000年的33.9万亿美元,上升到了2023年的100.88万亿美元。 互联网产品塑造了人们今天的所有空间,包括工作空间、生活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甚至地球表面。

而今天的现在这种泡沫人类的记忆似乎也不陌生,现在AI的泡沫同样吸纳了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最优秀的人、最具创新的人、最搞怪的人、最有趣的人、最可爱的人…… 还有金钱、投资者、投机者,他们再一次如此统一地再聚在一起, 似乎好久好久不见。

这种体感和脉搏让我联想到了1984年Apple的“1984”,“1984”担心的1984会成为现实吗?没有,苹果当年告诉全世界。

而今天的AI还没到“1984”时刻。

今天英伟达是当年的思科吗?有人在类比它们,市场在类比它们。今天有像当年除了思科以外的科技公司出现吗?比如当年的微软、亚马逊、谷歌、雅虎、PayPal、Netflix等原生的互联网公司出现?现在的AI泡沫反而都是基础设施公司的泡沫和互联网泡沫后的这些科技巨头们的估值上升。

一个范式的转移即将到来

所以回答,现在有AI原生创业公司的大爆发发行潮吗?思科贡献的是信息分发,英伟达贡献的是机器算力,站在思科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信息分发之上,进化出了太多物种,比如上面这些公司都建立信息分发之上,还不论后来的Airbnb,Uber,抖音,YouTube,微信,微博,insgram等等。现在站在英伟达这个巨大的肩膀上,机器算力之上,会进化出什么物种。新时代的创业者会告诉我们,他们的心中的理想。

老黄的这句话送给AI时代的创业者们。

The competition is not about the competition of the device.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PU and build upon it. Stand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 and take the industry to where it couldn’t have gone without our contribution.

竞争并不是关于设备的竞争,而是关于利用CPU的竞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这个产业带到只有我们能够带到的地方。

——NVIDIA Jensen Huang

1\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785280

3\ https://mp.weixin.qq.com/s/ELY9zcrtlnkdnt37ShLZ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