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归档



最近两周的时间在归档前30年自己的数字内容,文字的痕迹,记录的痕迹。

以前是记录在纸张上。

从初中开始使用的QQ到大学就不再怎么使用之后,这些年最多的记录按照记录量:

手机、电脑,准确说都在Apple里,同步在iCloud里。

平台上就是在微信、GitHub Pages、Notion的结构化存储但也在同时定期清理。

就像我在今年的体感半月刊我写道道,"如果没有对旧事物进行大量回顾,你不太可能发现新事物。"这些归档就留着以后回顾。
今年现在把之前的内容全部打包清理了,大脑1700亿个细胞每日产生废物,每天晚上都在排出废物[1]

所以归档这些大脑内容就像清理“废物”,让时间飞一会,再回过头看哪些是有价值的,时间是检验价值的唯一标准,为开辟新的内容留空间。

同时我在想,记录的工具方便了,很多东西被数字化后,记录的介质也变了,这些是我的数字资产,甚至将来是我的数字遗产。当然历史上不知道多少亿的人其实没有被记录,互联网来领后这个时代赋予了个体也能被记录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内容存在哪里,我们是放心的,我们是有数据所有权的?存在硬盘放在家中,但硬盘的寿命能有多长呢?以后若干年这些内容将在数字世界不知道移动到哪里,也许未来二三十年人们会讨论这个问题了。



参考:

[1]https://www.npr.org/sections/shots-health-news/2024/06/26/g-s1-6177/brain-waste-removal-system-amyloid-alzheimer-toxins